0.85克月壤 |
月球科研样品接收暨研究工作启动仪式 资料图 |
羊城晚报记者 余晓玲 9月上旬,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接收暨研究工作启动仪式在东莞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举行。该研究工作的开展,也标志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以来,在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领域进入新高度。那么,身处广深中间的东莞,是如何脱颖而出参与如此重要的科学研究的呢? 本次研究领取月壤样品约0.85克 据悉,今年7月12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仪式,共计13家单位获得17.4764克月壤样品,标志着嫦娥5号首批月壤样品科学研究工作正式启动。 其中,来自广东的单位有中山大学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中山大学获得0.5克月壤,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得0.1605克月壤。另外,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代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也领取了月球样品使用证书。汪卫华院士团队依托航天五院钱学森实验室,包括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科院物理所、南京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实验室,团队规模大,专业范围广,针对性课题多,共获得约8克样品。作为重要合作单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本次研究中承担了关键任务,领取月壤样品共约0.85克。 汪卫华表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有先进的材料结构、成分测试平台、中子、电镜技术,有着一批物质科学的资深专家和优秀青年科学家等一流人才,利用实验室平台和能力可以研究月壤的微观结构、稳定机制等,同时还可以研究月壤在‘纳米-分子-原子’尺度下理化性质,利用中子散射、同步辐射等技术研究月壤主要组成元素的电子精细结构等。” 据介绍,未来一年时间内,研究团队将从材料角度研究认识月球地质、环境的历史和演化,并在月壤物性研究基础上,开展月球水冰资源收集利用、氧气制备、金属提炼、地外人工光合成技术,以及月球3D打印等一系列技术研究,为我国载人登月及月球科研站建设提供技术验证与支持。 “松山湖空气中飘着科学的味道” 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表示,这批样品得之不易、弥足珍贵,同时也是对材料实验室科研团队、实验能力、建设成果的肯定。 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表示,近年来,松山湖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以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为重要抓手,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可以说,松山湖空气中都飘着科学的味道。”刘炜表示,目前松山湖科学城的各项建设工作正加速开展,原始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创新生态体系加速形成。材料实验室获得月球样本,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在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将迈上更高台阶。 集聚人才关键在于要有好平台。据介绍,东莞在科技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全球第四台、全国第一台散裂中子源建成运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对高端人才具有“磁吸”效应,吸引了以陈和生院士、王恩哥院士等为代表的顶级专家。2020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总人数达798人,当中少不了顶尖科研人才,包括院士10人,海外高层次人才33人。 今年4月,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的全面启动,则给材料实验室注入了强劲发展信心,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增添了强大动力。截至今年4月,松山湖各类人才突破9.9万名,拥有双聘院士16名,另有33名院士通过项目合作等特聘方式在园区开展科研工作,拥有的国家级人才达68人。高水平、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队伍,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提供了最强智力支撑。 未来,松山湖科学城将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可以预见,除了月球科研样品研究外,还将有更多的基础科学研究在这片热土上得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