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詹伯慧: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让广东方言研究 “荒地”越来越少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0月08日        版次:A04    栏目:广东好人    作者:陈亮、方贺、董一博

     “广东好人”詹伯慧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实习生 方贺 通讯员 董一博

  

  “潮州文化的研究、传播,是全国、全世界都注目的,我希望本着‘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精神,为潮州文化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近日,在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成立仪式上,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著名语言学家、暨大中文系教授詹伯慧表示,要继续为传承潮州文化、建设文化强省积极奉献。日前,詹伯慧被评选为2021年“广东好人”,以表彰其长期扎根学术研究,多年来为语言学研究及国家推普作出的突出贡献。

  

  辛勤耕耘语言沃土

  著作等身名扬天下

  

  詹伯慧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已刊著作逾40部,发表论文逾400篇。由他担任首席专家负责主编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大型百科性方言学辞书,先后斩获国家级、省级多项大奖,被誉为汉语方言学史上一座丰碑。他带领团队深入田野,十年间走遍珠三角、粤北、粤西,相继推出《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等著作,多次获评国家教委和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与此同时,詹伯慧还力促汉语在海外的传播。1980年至1982年,他作为我国教育部推荐的首位学者受聘到日本东京大学讲学两年,为中日两国语言学界的学术交流开了先河,之后又前往法国、新加坡、美国等地多所知名高校开设讲座,研究成果辐射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

  “‘敬业’是指矢志不渝地工作,‘奉献’则是做出成绩。”对于获评敬业奉献类“广东好人”,詹伯慧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正是长期的辛勤付出,使得自己在语言沃土中结出累累硕果,而他也不断地将丰富的学术果实回馈社会,用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践服务国家建设的大局。

  前些年,詹伯慧仍骑着自行车在暨大校园中穿行。如今,年事渐高,家人“没收”了他的自行车。他虽然坐轮椅,仍经常来到办公室,有时比年轻人还勤快。他一只眼睛已失明,却自我调侃是“一目了然”。已至耄耋之年的詹伯慧,现仍奋战在学术研究一线,并多次表明初心未泯、壮志犹存,愿为暨大发展和潮州文化建设发挥余光余热。

  

  推普、保护方言两不误

  奖掖后进培养“詹家军”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 1983年,詹伯慧从武汉大学调至暨南大学。面对广东复杂的方言状况和相对滞后的普通话普及情况,他多次呼吁大力推广普通话以适应改革开放需要。詹伯慧一以贯之“推普”,为“推普”工作培训骨干、担任普通话比赛评委,为媒体撰写“推普”稿件,撰写普通话学习手册……为表彰他的业绩,1992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他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称号。

  投入“推普”工作的同时,詹伯慧也始终主张“推行一种、保留多种”的理念,要让方言在文化领域中发挥无可取代的作用。他和团队深入调查闽、粤、客等方言,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使过去长期无人问津的广东方言研究“荒地”越来越少,与全国其他地区一道,以百花齐放之势,汇聚起了中国汉语方言学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期。“方言独特的历史地位随着社会发展将持续显现,研究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两者并不相悖,我都将尽心尽力做好。”詹伯慧说。

  詹伯慧表示,“我现在依旧要与时俱进,更要继往开来,吸引更多年轻人到我们的队伍来,像我的老师王力先生等北方的语言学家一样,继续传承南方的语言学事业。”为此,他已向暨大图书馆捐赠毕生藏书,建立“暨南大学汉语方言学文献资料中心”,现首批馆藏书刊共1万余册,后又向韩山师范学院捐赠各类图书3000余册,为语言学科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好的文献资料平台,促进对岭南地区的文化建设。2020年,他捐出积蓄50万元,设立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奖励在中国语言和汉语方言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极大地激励语言和方言的研究。

  “很多事情我撒手了,不是撒手人寰,而是让给年轻人去做。”詹伯慧幽默地说。他的“撒手”不无底气——他带出的汉语方言研究团队,人称“詹家军”,因富有活力而备受语言学界肯定。自从1991年开始招收汉语方言学博士研究生,他共培养博士29人、硕士9人,如今都已成为汉语方言学界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