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说,“评委会也会搞平衡,两三年爆一次冷门,再爆一个热门,以保持奖项的影响力”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密码”是什么?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0月10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孙磊

     202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唯一翻译选载了古尔纳作品的中文版小说集

  

  □文/羊城晚报记者 孙磊

  

  10月7日,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为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因为他“毫不妥协并充满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

  “那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了,我们坐在藤壶密布的码头上,两只脚在空中摇摆着。”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短篇小说《博西》中的开头,颇具“诺贝尔文学奖气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马尔克斯的经典开场白:“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近些年来,诺贝尔文学奖一方面似乎可以总结出不少规律,另外一方面,又不断爆冷、开盲盒,给大众以意外与惊喜。

  

  不局限于“热门作家”

  

  “爆冷”, 似乎成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常规操作。

  2020年,在得知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后,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著名诗人李元胜向媒体表示:“冷门!这个结果我觉得还是比较意外的……”

  2019年公布的诺贝尔文学奖“双黄蛋”——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分别获得2018年、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被不少媒体称为“双双爆冷”。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被视为诺奖的“意外”,几乎超出了所有媒体的预测。

  再往前追溯,2008年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2009年的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都被很多人冠以“冷门”作家的称号,后者更是让不少德国文学研究者感到惊讶。

  早在1984年,瑞典科学院发言人伦森教授宣布获奖者是捷克斯洛伐克诗人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后,人们用“大爆冷门”来形容这次的得主。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又“爆冷”了。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作家,在此次诺贝尔文学奖正式公布前,无论是热门获奖者预测榜单还是各大赔率榜,几乎都没有他的名字。

  截至目前,中国尚未引进其长篇作品,中文版只有两个短篇小说——《博西》和《囚笼》,收录在由尼日利亚的钦努阿·阿契贝和澳大利亚的英尼斯在1987年编著的《非洲短篇小说选集》中。

  翻译家北塔曾经从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马悦然那里了解到,“爆冷门很正常,他们不愿意给太热门的作家颁奖。但评委会也会搞平衡,每隔两三年爆一次冷门,然后再爆一个热门作家,以保持奖项的影响力。”

  在书评人唐山看来,此次诺奖选择“冷门”的古尔纳,首先是因为古尔纳的创作水平与诺奖倡导的美学理念相近,即“奖给在文学领域里创作了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优秀作品的人”。

  与此同时,在包括难民在内的移民问题困扰世界、全球化遭遇重大阻碍、右翼势力大范围崛起的当前背景下,选择“冷门”的古尔纳,也体现出诺奖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价值关切。

  其实,“爆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作者而言,可专心创作,用作品说话,无需关注市场与热度,这一点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对读者而言,每一个冷门作家都仿佛是一座等待探索的“宝藏之地”,既能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了解不同国家的创作特色,也能扩展读者的视野,阅读范围不局限于所谓的“热门作家”。

  

  对“以欧洲为中心”的纠偏

  

  诺贝尔文学奖的持续爆冷,给大众带来了不少惊喜。与此同时,公众也在不断总结诺贝尔文学奖所呈现出来的“规律”,试图破解“诺奖密码”。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已经有121年的历史,期间共有118位作家获得了该荣誉,在诺奖评审委员们看来,这些作家都是“在文学领域朝着理想的方向创作出最杰出作品的人”。

  在长长的获奖名单上,从作家地区分布上来看,欧美作家多达75位,有15位法国作家、13位美国作家、11位英国作家、10位德国作家、8位瑞典作家、6位意大利作家、6位西班牙作家、6位波兰作家获奖。亚洲、南美洲、非洲等地区,有超过2位以上获奖者的国家,除了智利、日本、南非之外,其余都是欧美国家。

  此次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获奖,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诺贝尔文学奖对“以欧洲为中心”的纠偏,关注非洲等在世界文坛上影响力相对弱小的国家和地区。

  “进入21世纪以后,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奖作家当中,更多的是来自弱小国家的作家和一些虽然身在西方主流国家但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作家。”在译林出版社编审王理行看来,古尔纳原籍坦桑尼亚,早年移民英国,他在英国文坛就属于具有多元文化的背景。

  

  小说体裁占绝对优势

  

  从获奖体裁来看,小说呈现出绝对优势,占68席位,诗歌30席位,戏剧13席位,散文占7席位。在1940年以前,戏剧和散文出现的次数较多,进入21世纪以后,戏剧仅出现过2次,散文仅1次。诗歌一向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比较重视的体裁,2000年以来,也仅仅出现过3次,最多的依旧是小说,多达16次。

  从写作语言来说,英文写作依旧占主导地位。自2000年以来,21位得主中,英语写作有9位,古尔纳也是用英文写作。

  在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文学评论家邱华栋看来,英语写作在世界范围内依然非常强势,但与此同时英语文学的内涵本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英语文学早就不仅仅是英国文学,也不是美国文学,而是丰富多彩。英文写作的作者涉及到不同的肤色、国籍,已经非常多元化了”。

  此外,邱华栋还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在上一个100年,获诺奖的女作家总共只有9位。随着女性写作越来越受到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得奖的女性作家至今已有7位。

  诺贝尔文学奖真的有所谓的“获奖密码”吗?如果有,可能也是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成员艾伦·马特森(Ellen Mattson)所说的:“关键是作品质量,当然还有文学素养。获奖者需要是一个能写出优秀文学作品的人,当你读到他的作品时,能感受到某种力量,并且贯穿所有作品。但是,这个世界充满了非常优秀、卓越的作家,你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才能夺取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