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专家:中国经验和智慧在“昆明宣言”中体现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0月14日        版次:A02    栏目:    作者:李钢

  羊城晚报特派昆明记者 李钢

  

  13日,为期两天的2020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正式通过了“昆明宣言”。当日,大会举办了新闻发布会,介绍高级别会议的成果。

  

  成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新动力

  

  据介绍,“昆明宣言”是政治性宣言,也是此次大会的主要成果。宣言承诺确保、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祝贺此次大会成功举办了高级别会议,她认为,“昆明宣言”的通过,预示着各方在明年框架谈判中的雄心和动力。

  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此次举行的高级别会议,开展了高层对话,达到了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进程的目的,并且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东道国的引领作用,以及推进生态文明的坚定决心。

  对于此次高级别会议的成效,赵英民总结说,当前正面临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快等一系列严峻形势,面对挑战,急需全面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为未来十年生物多样性恢复提供指引。而此次举行的高级别会议主要取得了三方面的成果:一是各方一致认为要加强国际协作;二是发布了“昆明宣言”,也是本次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了新的动力。此外是宣布了一系列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新举措。这些成果提振了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决心,凝聚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合力,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和磋商提供了政治保障。

  

  专家:主流化、系统性变革是两大关键词

  

  在随后召开的高级别会议专家解读会上,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认为,“昆明宣言”是在人类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关键性会议的宣言,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深刻的正向影响。根据2019年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全球评估报告表明,包括主流化在内的绝大部分爱知目标无法在2020年实现,只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拐点还没有到来。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持续和人类行动不力两者矛盾的根源是政治家、民众、科学家之间的保护与发展共识性不够,全球不同区域或国家间发展不平衡,全球经济和软实力不平衡导致的。”因此,任海认为,这对矛盾的解决,要上升到生态文明的高度来认识并加以解决。人类在经历了原始社会文明、农业社会文明、工业社会文明之后,进入了生态文明社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观也经历了从人服从自然、人征服自然上升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认为,“昆明宣言”中多次提到了主流化和系统性变革,这两个关键词是未来的行动宣言。生物多样性主流化也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由行政命令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转变的主要途径。主流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工作,应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强化科学和技术支撑、开发更有效的方法并出台指标体系、指南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

  同时,他还提出,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在宣言中有所体现。

  他表示,中国在实践中依托“生命共同体”理论凝聚保护共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克服利益分歧,遵循“两山论”协调保护与发展矛盾,可以有效化解社会面临的“转型变革”结构性难题。在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过程中,我国将其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和《联合国十年生态系统修复计划(2021-2030)》一起实施,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文化、科技等多种手段,推动形成各个国际公约的全球目标与国家行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和政策工具,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其核心是国家水平的整体行动。而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其中的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红线制度,考虑了人类对地球空间的利用,可以同时实现气候、生物多样性和荒漠化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