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梓青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长被曝利用自己和实验室团队的科研成果,供儿子刘某阳获奖升学。27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发布声明,已迅速组织人员对此事进行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调查结果。(10月27日澎湃新闻) 父亲从事科研工作,孩子参与其中,从科普和教育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用这样的发明成果来参加青少年的科创比赛,显然是不妥当的。这其中让人难以断定的是,在参加父亲的科研项目中,刘某阳进行了多少原创性的工作。即便刘某阳真的进行了原创性的科研,他因为自己父亲的关系获得了来自中科院的顶级资源,也是其他参赛者难以望其项背的。 既然是比赛,就要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无论刘某阳的科创成果创新几何,他从父亲身上可以利用的资源,无疑是对其他参赛选手的“降维打击”,对其他参赛选手来说都是不公平的。这样的“大手拉小手”,“拉”出了不公平、不公正。 更令人们关注的是,刘某阳是否利用所获得的科创奖项获利(如升学的优势),这个问题就不仅仅关系到比赛的公平性,更关系到教育的公平性。在媒体最初的报道中,刘某阳或因获奖而以科技类特长生身份进入高中。而他的父亲则向媒体否认了刘某阳升学和科创的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获得市、省、国家级的科创奖项,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值得书写的一笔,并不排除潜在获利的可能。或许刘某阳的升学与获奖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获得科创大奖,毫无疑问会给刘某阳的个人经历和声誉带来或多或少的好处。 自古以来,在选拔人才上,我们一直崇尚选贤举能、唯才是举,就是期望用相对公平公正的方式(如比赛、考试),打破裙带和家庭的关系。我们特别需要警惕的就是这种家庭式的——以“大手拉小手”的方式,侵蚀选才的公平公正性。 另外,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据媒体报道,刘某阳父亲的科研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刘某阳仅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这不禁让人好奇,获得一、二等奖的又是怎样的作品?科技创新大赛,是为了发掘和培养青少年的科技人才,如果沦为了“拼爹”“拼关系”,那的确是一种悲哀。
-
即时新闻
大手拉小手,不能“拉”出不公正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0月29日
版次:A16
栏目:热点快评
作者:孙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