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双减”后数学作业怎么减?

广州多所中学探索“玩转数学”提质增效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1月04日        版次:A16    栏目:    作者:蒋隽、张慧敏

     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试错、探索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业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实习生 张慧敏

  

  “双减”后如何减作业?数学这样的科目,不刷题能行吗?数学如何既“好玩”又能让孩子学到知识?近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牵头举办了基于广州市初中“玩转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发与实践推广活动,广州各校积极探寻“双减”下提质增效的“良方”。

  研讨会上,来自广州市第五中学的周学良、广州市花都区秀雅学校的范英兰两位老师,分别与七、八年级的同学们一起,展现了两节“项目式作业展评课”。

  

  案例1 丈量珠江堤的长度

  

  在周学良的课堂上,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了周末作业——“丈量珠江堤”的完成过程与感受。

  有同学说尺子不够长,最开始是用步数计算,但是后来发现多次数据都不同,准确率不够,于是就用丝带来辅助,经过多次测量之后准确率大大提高。“经过三次的测量之后,结果是1168.65米。左图是我们用手机APP测量出来的数据,长度为1200米,也就是说,我们的丈量结果基本准确。”一位同学说。

  有的小组还通过滚轮法来丈量,为了更精准地计算圈数,他们改装了车轮,使测量结果更加精准。

  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试错、探索、思考、改正,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

  小组分享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会进行提问。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还一起探讨了“化曲为直”等不同测量方法的特点,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测量与数学学习之间的联系。组内成员还会进行自评、互评。

  

  案例2 几何图形的稳定性

  

  范英兰老师进行了《批判性思维下三角形的稳定性》课例展示和研讨。

  “为什么焊接的不锈钢四边形拉不动,也不会变形?”“稳定性到底是指什么呢?”范英兰在展示中表示,该课例的研究点源于人教版数学教材第6页的一句话,即“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而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实物,对这句话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围绕学生对四边形稳定性的认知偏差,范英兰带领学生开启项目式研究之旅。她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有效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挖掘表象背后的本质,并及时归纳总结,不时给予学生言语的鼓励和肯定。她还通过知识迁移应用,让学生沉浸在玩数学的海洋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并感受到玩转数学的乐趣。

  如何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里,比较完整呈现整个项目式课题研究?如何让学生更好经历探究过程并收获数学知识?这些是备好这节课的难点,困扰着范英兰老师的整个备课过程。

  花都区教研员陈颂伟、江国滨、周明艳等老师给予了指导意见:建议老师将大容量的教学内容改为呈现项目式研究的主要结论;建议老师将讲多、讲细的教学观,改为问题引领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和发现。

  

  如何兼顾“学”与“玩”?

  

  两堂课上,老师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并提出质疑、自行解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广州市第五中学八年级的学生罗迅昕表示,这种上课与作业模式让她体会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很喜欢这种上课形式,它让我身临其境,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快乐,让我对学习数学更有兴趣了。”

  课后,本次活动的策划者、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玩转数学”创新活动的主持人、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数学教研员伍晓焰表示,这次活动的目的是推动数学教学“减负提质”,而“项目式作业展评课”是基于“玩转数学”的一次大胆“变式”。它将“学生活动、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三者融合,让学生从中体悟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也引导教师转变角色,善当项目式教学的设计者。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苏洪雨指出,“玩转数学”进课堂要“化整为零,形神兼备”,即从项目活动整体来看,要让学生们掌握知识技能、积累活动经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入课堂后,老师要布置具体任务,让学生们探索研究后展示成果,最终老师在归纳总结时要上升到数学的层次。同时,整个活动不可缺少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

  苏洪雨还提出,“项目式作业”并非减量,而是减“刷题”式重复训练,同时提高了对学生素养的要求。他强调,在这种模式下也不能放松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如何合理兼顾这两者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广州市海珠区数学教研员罗晓斌指出,“项目式作业”中运用的组内互评、小组互评等方式符合“双减”下的减负要求,也为评价学生提供了更多策略。同时,他也就“项目式作业”提出更多思考:这种作业模式涉及探究、展示等环节,需要付出更多时间,所以不常用于常规作业中,那么在常规作业中是否可以借用“项目式”理念?如果用“项目式”理念改变了传统作业形式,如何让学生呈现分析过程?如何将分析过程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相结合?

  另外,罗晓斌提到,要想设计好作业,还是要指向课堂:想要学生“玩”得好、“玩”得有效,老师要提供科学、合理的分析过程,这也就倒逼老师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减负增质”最终要思考的是如何提高课堂质量。

  

  “玩转数学”力争成为日常教学模式

  

  据了解,广州市第五中学是广东省基础教育学科教研基地校(广州市初中数学),这次作业是一项新型的数学作业。学生在完成七年级第一章“有理数”的学习之后要配合进行项目活动,学习的重点是让初中孩子拓展对数的了解,包括正负数,整数,分数等,提升学生的数感,而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十大核心概念。

  这也是在落实“双减”,减少笔头作业,提升数学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数学思维达成之后促进学业成绩的一次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省级基础教育学科教研基地(广州市初中数学)的核心项目,“玩转数学”创新活动实施以来备受专家的肯定,以及师生的欢迎,而如何将教研成果转化为可普遍推广的日常教学模式,切实地为课堂提质服务,也是本次研讨的重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