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双减”大家谈》首场线下活动在东莞长安顺利举行——

教育大咖“家门口”传道解惑
湾区校长齐聚巧算“加减法”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1月11日        版次:A15    栏目:    作者:孙唯、邱尧丹、符晓灵

     圆桌对话

     长安镇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主任 蔡少霞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吴颖民带来主题报告

     与会嘉宾和小记者合影

     学生记者采访吴颖民副会长

  

  策划/统筹 陈晓璇

  文/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邱尧丹 符晓灵

  图/长安融媒体中心提供

  

  “双减”减的是负担,提的是质量。这要求作为教育主体地位的学校教育不能一味地想到“减”,同时也要想到“加”。

  11月6日,在东莞长安举行的《“双减”大家谈》首场线下专场活动,聚焦“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如何实现质效“双增”这一大主题,而在活动中的圆桌对话环节,聚焦的则是如何正确做好学校教育的“加减法”。围绕“双减”与“双增”,“加”与“减”这两组充满辨证味道的关键词,现场的嘉宾展开热烈的探讨,台下及在线收看直播的观众更是积极回应。数据显示,当天通过羊城晚报新闻客户端羊城派收看直播超过180万人次,活动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现场:群贤毕至,干货满满

  “线上+线下”双联动,送到长安家门口的“教育盛宴”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指导,东莞市长安镇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公室、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长安镇教育管理中心,长安书苑协办。活动邀请到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吴颖民,广东教育督导学会会长陈健,以及来自东莞、广州、江门、长安等地的校长和教研员代表一起分享关于“双减”的真知灼见。东莞市教育局四级调研员罗桂森,长安镇宣教文体旅办主任蔡少霞,多地校长代表,长安镇学校高质量发展视导组、核心能力提升班优秀学员代表、长安镇各中小学的部分教师与学生等到活动现场参加研讨会。

  活动伊始,蔡少霞表示,长安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2021年,长安成功申报全市唯一一个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又被省教育厅评为省“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实验区、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长安还出台了《长安镇宣传教育文体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1+1+9+7”系列工作方案》,确立了以“品智教育 特色发展”为长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全力推进全镇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她希望通过此次讲座,各位专家和领导能够为长安“双减”工作与“品智教育”建设的重点、难点、亮点上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新的思路。

  羊城晚报社教育健康部副主任、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晓璇在活动中也介绍了《“双减”大家谈》系列访谈节目有关情况,表示羊城晚报社将聚焦“如何正确读懂‘双减’”“‘双减’下教育供给体系如何改革”“‘双减’下教育生态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三大焦点,结合“线上+线下”的形式,着力于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提供更多权威、有效的指引。

  随后的主题报告和圆桌讨论环节干货满满,现场金句频出,赢得了观众们阵阵掌声。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观众都围着大咖提问、交流。在观众提问环节,热烈的氛围更是达到高潮,现场家长、老师、学生纷纷参与其中,吴颖民表示:“这些问题问得非常好,是很多教学者都忽视的问题。”

  在会场外,还有很多长安镇的师生通过羊城派远程观看直播。有老师赞叹:很高兴不用像以前那样千里迢迢外出求学,今天居然可以在“家门口”听到大咖讲座,让我清楚认识到“双减”的实质,也学到了一些措施方法,收获满满,这对学校下一步的工作有了比较明晰的方向,希望下次还能继续聆听到。

  

  大咖主题报告入木三分

  吴颖民:努力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统一

  

  《“改善供给、强化管理、引导需求——浅谈如何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统一”》,这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智库首席顾问吴颖民现场主题报告的题目。虽说是“浅谈”,但吴颖民副会长却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从“双减”、“高质量”、“增效”这三个关键词,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为大家高屋建瓴,入木三分地剖析“双减”的本质和意义。

  

  减负:学生负担过重引发供需矛盾,不利于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解读“双减是什么”时,吴颖民把“双减”涉及的主体要素都抽了出来,他总结为两个主体、两种负担、两个场域、两类机构。两个主体为学生和家长群体,两种负担指的是学生过重的课业与课外培训的负担,以及家长家庭教育经济支出与相应精力负担。两个场域则是校内与校外,两类机构则是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由此,“‘双减’就非常好理解了,即是减轻学生与家长两个主体的两种负担,减少学校的作业量和校外机构培训。”吴颖民如是说。

  那我们为什么要实施“双减”政策呢?吴颖民结合历史与现实分析道:“从历史角度看,学生负担过重引发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目前需求大于供给,其中包括不必要、不合理的需求;从现实角度看,过多的作业和培训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追根溯源是实现减负的必要前提,也是回答怎么样“双减”的答案。吴颖民认为,社会各界应各负其责,各尽所能,综合治理,协调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双减”。

  

  提质:从体制、学校到老师,构建全面科学教育质量观

  

  谈到如何构建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时,吴颖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分析。宏观层面的“高质量”要求兼备体制、机制、管理、办学条件、教师素质等软件与技术等硬件。“有效解决教育的疑难杂症,本质上离不开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政府在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方面责任重大,要推动更公平、更均衡、更合理的布局以及更均衡的师资配备。”吴颖民强调。

  而中观层面则需要聚焦学校。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实现以德为先、五育并举,以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符合时代多样化需求的方式去培养学生。

  “微观层面就很具体,这跟老师的工作密切相关,也是老师需要努力的方向。”吴颖民说,老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资源,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制定趋于精准的教学诊断、评价系统等等。

  

  增效:优化学校内部结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接着,吴颖民由“提质”引入“增效”,他指出,这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提高效率,才能在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提高质量,扩大工作效益,提高投入效益,争取高质量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吴颖民希望宏观上师生家长关注近几年中央出台的相关文件,认真领悟其在优化管理流程、改善教育投入布局、改进治理方式、减少基层学校和教师不必要负担、激发办学活力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观层面,学校则需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激励机制,优化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积极运用先进技术,从实际出发引进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诊断和评价,加强教学研究和评价反馈。

  在微观层面,吴颖民建议,教师应增强全面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意识,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增强学生自信和毅力;加强学情研究,加强对课程标准、学科素养研读;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注重思维能力培养,掌握并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作业,合理布置作业。

  

  圆桌对话高潮迭起——

  “减”被动的,“加”主动的  

  

  在圆桌对话这个“重头戏”的现场,由广东教育督导学会会长陈健担任嘉宾主持,与东莞东华高级中学校长简期颐,长安中学校长黄安生,东莞市松山湖未来学校、松山湖实验中学校长万飞,广州为明学校校长王礼维,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校长欧阳琪,江门市教育研究院语文教研员吴华杰和长安中心小学校长钟晓宇等校长代表展开对话,现场思想火花不停碰撞,高潮迭起。

  

  增强“双减”实效,巧算“加减法”

  

  “双减”政策虽名中带“减”,但实际上其既有“减”也有“加”。到底“加”了什么,“减”了什么?

  在学生层面,大家都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双减”政策明显减轻了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增加的是孩子们的自由度。钟晓宇表示,在“减”了作业量和作业的时长后,增加了孩子们的自主时空、自我展示机会以及高质量的亲子陪伴。王礼维补充说,要通过教导学生学习方法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欧阳琪认为,教师与学校层面“减”的并不多,因为课堂是育人主阵地,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在“双减”实施中任重道远:“‘双减’政策实行后,教师的课题研究明显增多,我们必须通过深度聚焦各个教学专题的研究,来切实地提高老师立德树人的综合能力。”

  万飞强调,教师素质、课堂品质、技术思维、多元评价是“加”的主要内容,特别在提升技术思维中,他说,目前已是大数据时代,技术赋能教育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促进大规模的因材施教。

  简期颐表示,东莞东华高级中学更重视通过创新的课堂设计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学校教育不在于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你教会他怎样去思考。”简期颐分享道,在课堂教学,学校转变了教学思路,尝试“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让学生们小组合作完成基础学习,教师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对此,黄安生和吴华杰表示认同。黄安生校长认为“双减”“减”的是“被动”,“加”的是“主动”,特别是要增加体育。他建议,教师应该转变其在课堂上的角色,减少老师的讲,增加学生主动提出观点讨论,主动推理数学解题过程。吴华杰从自身语文教研专长出发强调,语文学习要减少机械化的抄,增加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国学学习以及课外阅读课程等。

  

  精心设计特色课程,保障“质效双增”

  

  学校教育如何实现质效“双增”,课程设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场的校长们也传授了他们的“秘诀”。

  钟晓宇介绍道,该校通过团队协作、科研引领、思想统一三个方面为教师课堂赋能。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和语数英主要学科及其他综合学科的核心教研组,集结群体的力量,优化课程设置,建设有效课堂。同时,鼓励老师积极申报课题,在与学生进行不断尝试后实现共同成长,目前长安中心小学不仅有市级的课题,还有校级的课题。

  作业分层设计也被纳入了东莞市松山湖未来学校、松山湖实验中学完善“双减”课程设计的考虑因素中,万飞发现,同样的作业量及难度对不同学生产生的负荷是不同的,为了解决作业要求和学生个体差异化的矛盾,老师需要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量及难度的作业。

  欧阳琪分享了天河区天府路小学构建跨学科年级主题实践课程设计的宗旨:“强化情境融合时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高阶思维的思考能力,最终学生能反哺老师教学课堂,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与策略。”她说,学校的实践课程备受同学们欢迎,名列学生喜欢课程榜首位。

  在讨论特色课程如何实现“质效双增”时,王礼维的“法宝”则是以“量”制胜,学校设置了超过210门特色课程,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而欧阳琪的策略则是“先调查,后个性化设计”。

  

  告别唯分数论,期待多元化评价系统

  

  教育评价体系是办学导向的指挥棒,只有看清“源头”的方向和定位,“双减”政策才能真正落地见效。

  简期颐、黄安生和王礼维都一致认同在评价中不以分数考核学生与教师的观点,简期颐重点关注学校评价体系,他认为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依旧重要,但不能作为评价学习的唯一标准。他说:“考试本身是没错的,但是我们要清晰意识到考试最终目的是达到科学与人文相融,认识与素质相通,成人以成才结合,而不是分数。”

  万飞强调,比起“唯成绩论”的“一刀切”评价系统,多元化的评价系统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可以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专长上出类拔萃,也能让他们更加自信。”

  现场,有老师大胆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前提倡的对学生的多元化培养与相对单一的选拔机制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吴颖民坦言,当前的升学评价确实具有局限性,纸笔考试的确不能全面评价一个人,更合理的应该还要参考学生其他的综合素质,但其实国家也已经在考试科目和命题方向上作出了努力,包括也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化的选拔,目前一方面受到技术的限制,另一方面被社会理解和认同上也需要一个过程。”吴颖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诚信会慢慢建立起来,应该可以有差异化的选拔,那么就会有差异化的培养,而不是整齐划一地只看分数。

  

  学生记者“双减之问”:

  取消考试后,如何检验学得好不好?

  

  “双减”实施的对象主角是广大中小学生,他们对于“双减”其实有更大的话语权。羊城晚报长安选堂学子记者代表也到了现场,直接找到教育专家和校长们回答自己心中的疑问。

  “双减之后大大小小的考试都取消了,如何检验学生的成绩呢?”学生记者王芮莹和杜睿曦向吴颖民提问。吴颖民建议同学们可以通过不同方法来检验,除了学校考试外,也可以自测,或者和同学间互考,这不仅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还能增进同学间的关系。同时,减少考试也可以减少了学业压力,从而有更多时间投入课外学习,比如阅读课外书。

  “取消学科补课班后,学生如何提升成绩?”学生记者何梓惠和孔舒瑶追问广东教育督导学会会长陈健。“学生应该在学校完成学习任务,追求‘减负’不是降低教育质量,而是要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科学地设计教学,所以学生不上补课班并不意味着成绩将有所下降。”陈健回答道。

  学生记者付千里现场大声提问:‘双减’实施后,我的课外活动时间多了,快乐不少,但妈妈却变焦虑了,怎么办?”钟晓宇校长让家长们尽管放心,因为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高质量教育方案,学校一定会努力达成“减负不减质”的目标。“可以让妈妈到学校来,我们来跟她说说,让她不用焦虑。”万飞校长也认为重要的是引导家长,通过家委会加强家长之间的交流,定期开展交流会,共同规划符合学生情况的未来道路,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积极推动“双减”政策落实。

  

  双减“主人翁”有话说——

  “双减”让学生受益,家庭教育也在改变  

  

  我刚上七年级,因生活要自立,心情复杂烦操,焦虑不安。喜出望外的教育改革却令我开怀释放,仿佛冬去春来。

  今天,秋高气爽,阳光灿烂。我来到了长安书苑《“双减”大家淡》专场活动的现场。中国教育学会吴颖民副会长和一线校长代表,围绕作业改革,家校共育等热点话题建言献策。作为学生的我,受益匪浅。

  “双减”政策下质效“双增”的学习方法,在教育大咖和校长的献策中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们减少了重复性的练习,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作业量少了,我们便多了许多时间去运动,去厨房学生活技能。我们既能享受生活,同样还可奉献参与,增强了自信心,很有成就感。

  现在,我每天的生活安排满满的,自然,也少了乏闷,连做题也不磨蹭了。妈妈对我的埋怨也渐渐消失。我仿佛变了个人,和妈妈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双减”的政策不单是学生的受益。家庭教育也在改变,父母在时间上有了调整,对我也少了唠叨,连说话也幽默风趣起来。

  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一(8)班17号何梓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