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据媒体昨日报道,11月20日,一段“上海地铁老人欲抢女子座位”的视频引发热议。拍摄视频的女乘客自述称,一名老人要求让座遭拒后,强坐自己腿上,并持续辱骂该女乘客。20日下午,上海地铁服务监督热线的工作人员回应记者称,建议当事人或周围乘客及时拨打地铁热线、或向附近站点工作人员求助,工作人员会和民警一起上车,协助解决纠纷。 让座诱发争议乃至酿成恶性事件的时有发生,很大的原因在于一些老年人将“被礼让”获得座位的道德要求当成了一种权利,认为出行该享有获得座位的绝对优先权,年轻人有无条件让座的义务,因而出现索座、指责的情况出现。 让座是倡导尊老扶弱的社会美德,其价值固然值得肯定,但也要看到,对于这种美德的践行,不能缺少个体之间平等的审视,即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否则,就会变成一种道德强迫,“不让座”可能遭遇舆论暴力。 更关键的是,让座本身还是空泛的道德义务,当一个老人到了公交车上,到底谁该让座,会面临“责任分散效应”的困局,可能谁也不会站出来。此时,有人站出来皆大欢喜,没人站出来,或许就是周边几个人受到谴责,但总会充满或然性,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漏洞。 礼让的内核,通常都是为调节资源分配的矛盾,即当资源供给紧张时,鼓励一些群体向另一些群体让渡一点便利或者权利,具有互助互济的性质。让座也是如此,前提是公交出行的拥挤,难以提供出足够的座位。那么,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除了提高公交出行供给之外,也要完善规则,要更精准地调节好分配的优先序列,并将其纳入到公共服务中规范,而不能完全放给微观层面上道德自洽。 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应当按比例设置一定数量老人、孕妇、残疾人等座位,明确这些群体有优先乘坐的权利,非这类人员占有这些座位,遇到老人、孕妇、残疾人时,必须让座;同时,老年人、孕妇、残疾人有要求普通乘客让出座位的权利。除此之外的座位,对让座倡导而不强制,让了予以赞赏,不让应予理解与宽容,培育文明乘坐新风尚。 总之,在“让座”这点事上,更该多些规则共识,规则越明细,责任越清晰,可操作性就会越强,执行中的模糊地带就越小,才会止纷争于未然。
-
即时新闻
“让座”应更该多些规则共识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1月22日
版次:A06
栏目:热点快评
作者: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