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美的思辨 深挖文化自信背后的美育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1月26日        版次:A14    栏目:    作者:

  下午,活动创新性进行“美的思辨”,来自广州市十一区代表和市属学校代表化身辩手,围绕“如何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一辩题,上台3分钟限时答辩,分享自己对于美育的具体做法。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吴颖民和何平应邀作为导师,当场引导、点评、追问,让选手们理清原因和逻辑,清晰美育的探索之路。

  

  四条关键路径:环境、课程、教师、评价

  

  学校想要做好美育,课程是关键。越秀区代表黄玲介绍,越秀区的学校把广府文化瑰宝有选择地引入课程,并且以“课程超市”的形式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南沙区代表钟裔崇阐述,南沙区挖掘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的课程,例如龙舟、醒狮、蜡染等,努力把本土文化打造成本土课程、本土教材并带入课堂。海珠区代表黄晓青认为,对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课程设置要有所区别,要尊重儿童心理成长、发展规律。

  环境赋能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极为重要。市属学校代表谢旋在发言中提到,将文化浸染在意境中,学生的美育才会生发。她以广东广雅中学为例,学校的石壁、校史文化长廊、书法连廊等,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教师是美育教学的核心力量。黄埔区代表叶亮认为,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美育老师不仅仅要有过硬的一技之长,还要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评价对美育工作有着激励和诊断的作用,也是推动美育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天河区代表胡健分享天河区的做法:从形式上建设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学生和学校美育工作全部纳入到指标体系中,对全员进行评价,力图让每个人在美育上的努力都能看得到。

  位于较偏远地区、设施配备不完善、各艺术功能室不齐全的学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关键。从化区代表吴水晶提到,从化区探索了以乡村美育振兴乡村文化的美育之路。其中一个做法就是将农村自然资源、生产方式、文化特征纳入到教育传承的内容。例如每年收割稻草的时候,把稻草引入到课堂,开展民间草编和创意造型的设计。

  

  导师追问“为什么”,引导辩手深究原因

  

  第一轮答辩完毕,吴颖民与何平分别作了点评。随后,导师何平抛出第二个问题:“每个人1分钟的时间,就刚才答辩中的做法,回答为什么这样做。”

  面对专家的突然出招,有选手还想“晒成绩”被导师何平铁面无私地打断:“就讲为什么,限时1分钟。”“逼得”选手们一言以蔽之。

  荔湾区代表黄宏杰从“美育要适合实践发展”角度解释:“美育对培养创造力非常具有价值。对于文化自信来说,最好的‘鲜’就是通过传统工艺、美术等美育呈现一个老城区的新活力。”

  白云区之所以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和社区少年宫的建设,是因为白云区地域较大、学生群体构成复杂。“把乡村学校、社区的少年宫办好,打造出良好的美育熏陶的环境,这样孩子们可以就近参与。”张晓莉表示。

  番禺区代表周婉君是一名一线音乐教师,她呼吁作为传播美的教育者,应从心出发,更加关注过程,而不能把学校的美育工作仅仅看作课外活动。“一些老师功利性看待美育,为比赛获奖而美育,这并不是真正的美育。”

  花都区代表叶芬解释了为什么要基于本土文化特色去构建课程,“艺术作为美育的主阵地,各个门类都蕴含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所以现代的美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的。”

  增城区代表陈杰注意到很多学生只知道增城有荔枝和菜心,却不知道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连家乡的传统文化都不了解,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因此增城美育看重将本土文化、民俗文化融于美育之中。

  

  导师有话说  美育评价和考试不能画等号

  

  在导师总结的时候,吴颖民提醒,美育评价和考试不能画等号。评价是指挥棒,考试仅仅是评价的一种方式,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用考试来评价的,比如道德品质是纸笔考不出来的,所以说评价应该是多种形态的一个系统。

  对于中小学生美育,吴颖民强调普及性,无论孩子有没有艺术天赋都应该接触到丰富的艺术形式。“正如生活不能只有工作和三餐,应该丰富多彩,如果没有美的修养,美好生活也不会欣赏,生活幸福感也不会太强。”

  

  羊小记有疑问  文化课程和美育课程如何兼顾?

  

  第二轮自由答辩结束,吴颖民肯定了12位辩手的实践逻辑。

  此时台下观众已按捺不住,举手针对辩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羊城晚报学生记者、西关广雅实验学校学生张熠童积极参与互动:“我们学校有很多特色课程,例如书法、舞蹈、合唱等,感觉美育就围绕在我身边。但是文化课程和美育课程要怎样兼顾呢?”

  吴颖民建议同学们不要因为担心会影响文化课成绩而放弃艺术爱好。“我们必须认识到付出的美育时间对学习成绩没有负面影响。数学、物理、化学、自然更多的是刺激左脑,艺术类学科有利于右脑开发,这样可实现左右脑平衡发展。”

  另一名羊城晚报学生记者、蒋光鼐纪念小学学生郑梓洋接着发问,“我想问一下何院长,刚才您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一样乐器,这个美好的愿望该怎样实现?”

  何平讲道:“我们那会儿念书的时候,都有业余爱好,功课也没有落下。把时间调整好,在广州市这么先进的城市里,每个人会一件乐器我觉得应该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