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大道行远”首度致敬王肇民水彩体系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2月04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朱绍杰、李偲毓

     《茶花橙子》 王肇民 1960年 35.4×55.8 水彩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静物》(石榴) 王肇民 1993年 57×79 水彩 广东美术馆藏

     《大叶紫薇》是王肇民的代表作

     《上海黄浦江公园望江亭》王肇民

  

  文/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通讯员 李偲毓

  

  2021年11月30日,《大道行远——王肇民水彩体系传承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拉开帷幕。展览展出广东艺术家王肇民先生的30余幅各年代经典水彩作品,同时呈现与直接师承于前者、或间接受其艺术熏陶的广州美术学院中青年水彩画家们的力作。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2月27日。

  

  “伟大的风格”

  

  展览以专馆的形式,重点陈列了王肇民先生的30余幅各年代经典水彩作品,这是继2019年广东美术馆《伟大的风格——王肇民艺术研究展》之后,王肇民画作的又一次集中亮相。

  王肇民(1908—2003年),原籍安徽萧县。1929年入杭州艺专,因参加左联团体“一八艺社”被斥令退学,由林风眠介绍,转学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抗日战争期间,曾参加新四军。后在重庆、南京、武汉等地担任教职。1951年起执教于中南文艺学院,1958年该校改名为广州美术学院。1987年被聘为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有《王肇民水彩画选辑》《画语拾零》《王肇民水彩作品集》《王肇民诗草》等出版。

  2017年“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评出百年以来二十一位“广东美术大家”,王肇民名列其中。王肇民的水彩画,笔触坚定有力,色彩纯净大胆,画面结构稳固,具有油画般的色彩感染力和雕塑般的质感与量感,又融入国画的笔意与诗性,体现出简洁凝练的自然韵味及苍劲浑厚的艺术境界。著名艺术史学者迟轲曾认为,王肇民的水彩画体现了一种“伟大的风格”。

  水彩画起源于欧洲,以其水色流荡、透明轻快,被喻为绘画中的“轻音乐”,而有一段时间,与国画、油画等“大画种”相比,曾被误认为“小画种”。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王肇民独树一帜的水彩画艺术语言体系的出现与坚实构筑,人们对水彩画的这种偏见逐渐土崩瓦解。王肇民以“一己之力”,实现了中国水彩画由“小画种”到“大画种”的飞跃。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要读懂王肇民的画,不能不读王肇民的诗。近代以来,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印”共治,国画家中不乏诗人,但西画家以诗文见长的并不多,王肇民先生是独特的一位。其生前曾说自己诗第一,画第二。2000年,诗词选《王肇民诗草》出版,收录其诗词约900首。著名诗人李汝伦在《王肇民诗草》跋中写道:“先生以画家之笔写诗,诗中固有画在,随意赋形,风格沉郁,气象不凡。”

  

  “王肇民水彩体系”

  

  王肇民先生在审美范畴和精神气度上建立的一个新的高地,使水彩画乃至艺术、教育的品质得以提升,建立了一条借助技巧和材料来进行更深广艺术探索的“大道”。他在广州美术学院长期担任素描老师,坚持“边画边教,口传手授”的教育方法,三十年如一日。

  在素描的画法上,王肇民先生则是改弦更张,做出两大改变:由重视色调转变为重视结构;由先从大体着手转变为先从局部着手。这与当时的教育理念完全相异。1983年,其画论《画语拾零》出版,此书包含他毕生丰富的创作、教学经验总结和美学的研究心得,因其见解精辟,启迪深刻,到现在仍被广大学子看作叩响艺术之门的“宝典”之一。

  当年,王肇民先生已经是不少美术专业学生、青年画家和美术爱好者心目中的一面艺术旗帜,向往者众。本次展览还综合呈现了一批中青年水彩画家,如苏家芬、李小澄、黄增炎、龙虎、李凯煌、李燕祥、许以冠、方晓龙、陈朝生、陈海宁等。他们当年都曾是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有的直接师承于王肇民,有的则间接受到王肇民艺术的熏陶。由此,展览提出了“王肇民水彩体系”的概念。

  有参展艺术家表示:“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在努力,但这个努力不仅在技术层面。为什么大家呈现的面貌不同?这说明先生对我们的影响,实际上根源于他的内在。这种内在的强大力量,不仅影响着我们,还会继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因为在这条大道上,闪耀着先生注入的一种充满蓬勃生命力的艺术高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