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筑就文创新高度”圆桌对话 |
在12月7日举行的“2021广州文化产业园区系列榜单发布会暨广州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高质量发展研讨活动”现场,文化产业专家学者、广州市政协委员、文化产业园区负责人等嘉宾共聚一堂,以“提质增效,筑就文创新高度”为主题进行圆桌对话,为广州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破解同质化 重文化内涵 圆桌对话中,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对广州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观察和建议。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虽然广州文化产业规模总量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园区数量也不少,但部分园区存在小而散的情况,不少园区在改造过程中也面临着改造限制多、维护成本高、运营风险大等问题。”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华侨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黄洁薇表示。 结合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的经验,黄洁薇对文化产业园区的更新改造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加强政策制度的保障。比如加大用地的倾斜力度,优先保障产业园合理用地的需求,优化调整产业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次,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园区产业项目。此外,还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人才保障机制,将产业园文创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纳入‘人才计划’。”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谢涤湘也认为,政府需发挥引导作用。“当文化产业园区出现同质化,甚至低端化、低质化的现象时,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引导。当然,市场化机制也很重要,市场化机制在规划园区定位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内涵也是园区核心竞争力之一。黄洁薇建议,广州要深入挖掘历史、产业文化内涵,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实行专园专策,打造全国闻名的文化创意园区;同时,运用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全面推进文化交流,提升国际竞争力。 谢涤湘也提醒,在进行园区更新改造时,要注重保护园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应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注重细节,这对文化企业的聚集是有巨大吸引力的”。 圈层式服务 架合作桥梁 众多文化产业园区如何提质增效,更好地为园区企业服务?多位园区负责人分享了实践经验。 “我们希望提供给企业的不仅仅是物业上的服务,更是圈层式服务、产业链上下游服务。”同创汇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广州运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嘉富表示,目前海珠同创汇的业态主要是“时尚+科技+电商”,三类企业占比达70%以上。“我们相信文化、创意、IP的市场无限大,于是在招商时有意增强这类企业的聚集。” 刘嘉富认为,文化产业园区不仅仅改造提升物业空间,为企业提供创意空间,更重要的是搭建生态平台,建立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基地和战略合作资源。“事实上,每个进驻园区的企业都很忙,可能没有时间去认识旁边的企业,我们主动挖掘企业的需求和痛点,组织活动促进企业主交流,让他们在园区收获更多发展机会。” 广州轻工集团新仕诚公司董事长刘勇也认为,文化产业园区应该找准定位,立足特色,为企业综合赋能。他现场分享了知名园区T.I.T创意园的发展经验。“我们从创立之初就非常注重定位。在摸索期,我们定位为服装设计类,吸引了很多时尚类企业和设计师进入。随着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在二期开发中又引入了腾讯等互联网企业。随着腾讯的进驻,我们吸引了一批上下游企业。现在,园区内一半是科技互联网企业,一半是时尚设计类企业。” 在刘勇看来,T.I.T创意园是一个综合体,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相互促进、学习。“传统时尚设计企业可以‘插上互联网翅膀’加快发展,互联网企业也可以从时尚设计类企业中借鉴学习。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他们架起沟通的桥梁,企业的跨界合作对发展有很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