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外科学家热议可持续发展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2月13日        版次:A03G    栏目: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    作者:李钢、张豪、柳卓楠

  羊城晚报记者 李钢 张豪 柳卓楠

  

  12日,大湾区科学论坛进入第二天议程,“人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天论坛的热议话题之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就后疫情时代的社会发展、土壤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和优秀案例分享。

  

  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在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表示,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2015年,联合国提出包括17项目标、169个指标的2030年人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等领域。但根据2018年的评估报告,要在2030年实现这些目标有很大的困难。新冠疫情蔓延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17项目标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分类、统筹、合作”的“3C”框架。傅伯杰说,“分类”指的是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状态,针对性解决最突出问题;“统筹”是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统筹推进、协调各自的政策;“合作”则要体现全球经济协作、科技协作和文化协作等方面。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科创平台,具有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可以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傅伯杰表示,要在全球形成一种可持续性的文化,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从个人做起、从社区做起的理念。

  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绿色GDP发起人之一)格雷琴·戴利介绍了“自然资本”的概念。她表示,自然资本包括土地、水、生态多样性等内容,但是自然资本正在迅速枯竭,一系列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自然资本提供有效的工具,目前流行的“InVest”模型已经被大多数地区所接受,可以通过这一模型开发出适用于不同地区的方法,推动大规模适用的方案产生。

  戴利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绩,认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走在世界前列。她还表示,中国使用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理念形成了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平行的结构,形成了一种重要的衡量自然价值的方法。

  

  加快推进土壤固碳减排与农业碳中和

  

  “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佳宝就“土壤健康”进行主题演讲时表示,要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等问题。

  张佳宝详细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省土地健康情况,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他表示,在土壤健康管理、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广东有许多创新之处。在土壤污染修复方面,广东率先创建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精准调控、农产品达标生产、固碳减排多目标协同的技术体系,率先创建了广东耕地污染治理技术标准化体系,率先创建了土壤—水稻系统“三重阻隔”技术体系。其中,土壤—水稻系统“三重阻隔”技术体系获得我国土壤环境保护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奖,引领国家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

  同时,广东土壤安全仍面临着挑战。张佳宝表示,目前广东省有3900多万亩耕地,但存在中低产田占比高、耕地土壤酸化、农业碳中和任重道远等问题。为此,他建议,要注重土壤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阻控土壤酸化,增加土壤有机质,扩增土壤水养容量,实施耕层沃土化过程;重视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功能调控,包括种类、丰度、网络关系与级联效应;加快推进土壤固碳减排与农业碳中和。

  

  车八岭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超96%

  

  “车八岭保护区40年来发现了150个新物种,森林覆盖率达到96%以上,这里是大湾区天然的生态屏障。”车八岭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束祖飞在作主题报告时介绍道。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是中国具有国际意义的14个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束祖飞在车八岭保护区工作了近20年,谈起车八岭保护区这些年的生态保护成绩,他如数家珍。

  车八岭保护区成立40年来,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1981年建区初期相比,车八岭现在监测的土地面积增加了7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65%提升到96%以上,并于今年5月成为中国MAB/ISZS首个示范保护区。

  “我们用红外相机对动植物进行网格化监测,对重要类群进行全境监测与研究。”束祖飞介绍,车八岭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上有多项技术创新,其自主研发的700M实时组网传输与智能识别技术,解决了监测数据人工收集难、成本高、人为干扰大、实时性差等关键问题,提升了海量图像及视频传输和数据分析处理效率;其自主研发的科研监测云服务平台,实现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多样性综合监测技术体系,可通过卫星遥感对栖息地的质量进行评估、对森林植被和人类活动进行监测。

  束祖飞表示 ,保护区的发展离不开各方的支持与帮助,他们将形成以“科学家、业务骨干、护林员、社区村民”为一体的科研监测团队,充分利用科技优势,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