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牵面匠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2月14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杨德振

  

  □杨德振

  

  在大别山里,“牵面匠”是对专门帮人做面条的师傅的俗称,它同篾匠、瓦匠、木匠、铁匠、油匠、漆匠、裁衣匠一样,是靠手上功夫走村串户、糊口并养家的手艺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几种手艺人在农村里非常吃香,不亚于“吃商品粮”和“四个兜”的。

  那时候,我父亲二十六七岁,本是大队团委书记,因为家中负担重,孩子多又年幼,他想利用身强力壮的时候多干几样活,补贴家用,便辞任回到生产队中参加劳动生产;边挣工分,边自学木匠和瓦匠手艺,自己盖房子,还自制纺织机、风簸机和桌椅板凳等家具,最成功的是“转型”成远近闻名的“牵面匠”。

  父亲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看到能工巧匠做什么,只要看一回,回来便可以“照葫芦画酒盅”,像模像样。他边干边学,不仅自制了烘晒面团的大温箱、方竿子、案板等木器用具,还卖柴买了一口揉面的大土钵子,拿自己开荒种的小麦打成粉子,做起了牵面的“试验”。

  牵面的季节,一般是在数九隆冬。早晨四点半左右,天寒地冻,水冷刺骨,上小学的我便被父亲叫醒起来帮忙揉面盘条。这个环节,没有几个人一起协作进行是无法完成的,父亲不想找别人帮忙,以省下工钱。昏暗的柴油灯下,我一边揉面团,一边打瞌睡,直到东方鱼肚白,这道工序才算完成。

  盘成细条后,放进大土钵子里,绕成一圈一圈的细绳,像个电缆线柜似的。这时,父亲就可以一个人慢慢细搓,他像一个极有耐心的搓绳师傅一样,把细条的“绳子”一根一根地绑在两根小竹竿上,再放进大烘箱,发酵和冷凝一两个小时,等太阳出来,再逐一取出来,挂在方竿上逐一拉扯长。

  拉扯面条也是一项细活,快不得,慢不得,要不急不慌,徐徐从之。既要借助太阳光的照射,迅速烘干面条水分,又要借助微风拉力,让面条盐分分布均匀,让挂面筋骨老到,有嚼劲、好吃,又不至于断;所以每天牵面既要看老天脸色,又要看风力走向,还要根据天气变化情况下盐下油,细微的失误也会影响面条的质量。

  每次牵面的头一天,父亲会在深更半夜时冒着寒气出门看一下夜空,实际上是观“天象”:看明天是什么天气、多大风力;大部分时候他观察得很准,但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有时凌晨四点钟搅拌面粉时,天空中还有星星眨眼,可到了上午九点钟却乌云密布,雷电交加。这个时候,父亲焦虑得手足失措,坐立不安,一脸茫然。一桌好面算是彻底“泡汤”了,扯面时间一过,面团只能烙成大饼吃;而四五十斤面粉的一坨面团,做成大饼,要吃到何时?尤其是那个年代,一桌挂面可是一家人过冬的主要储粮,也是招待客人的“高端”主打食品。这样的“事故”发生在自己家里,父亲自责不已;如果是发生在帮助别人家扯面的时候,父亲常常是一整天不吃不喝,最后除了不要工钱外,还要免费帮别人家再做一桌挂面送去,赚不到工夫钱不说,还要倒贴,这对父亲来说,是非常无奈又沮丧的事。

  不过,由于父亲厚道诚实,加之手艺越来越精湛,村里的乡亲们都来请父亲做面,一些亲戚不远几十里挑来面粉,请父亲帮忙做面。所以,一到冬季,父亲是村庄里最忙碌的人。

  随着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乡亲们手上的积蓄多了,到商店里购买面条变得简单和容易,父亲便“失业”了,同其它行业的手艺人一样,父亲的“牵面匠”手艺渐渐荒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