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一个区级文化单位为何能四年捧回57项“国家奖”?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2月14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李薇、陈云强、左汀汀、李少旺

     2021年度宝安“文化春雨行动”馆属“文化钟点工”年终汇演

  

  文/李薇 陈云强 左汀汀 李少旺 

  图/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在不久前举行的首届广东原创地方小戏征集与评选中,讲述中共宝安地区党组织早期革命事迹的宝安原创红色粤剧《四块银元》,夺得全省唯一一个金奖;展现在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无数追梦人精神的歌曲《勇者》荣获广东省百歌颂中华总决赛歌手组(组合)金奖第一名,将参加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的角逐;描绘茅洲河历史变迁的数来宝《门前那条河》摘得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曲艺类)一等奖…… 向前追溯,《好人的故事》《打虎之后》《快乐建筑工》《传人》等优秀文艺作品先后摘得了我国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

  从舞台到公共文化艺术,宝安“文化春雨行动”滋润民心,开启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基层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新实践。该行动获得了文化创新领域从国家到地方荣誉的“大满贯”。由原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原宝安区文物管理所、原宝安画院等3个单位合并而成的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在宝安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坚强领导下,以精品讴歌时代,以文艺培根铸魂,深入文化惠民,传承红色传统,延续城市文脉,带动宝安区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为宝安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目标添砖加瓦。自2017年成立以来,该中心推荐文艺项目共摘得240个奖项,其中国家级奖项57个、省级奖项28个、市级奖项147个、区级奖项8个。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今年文博会期间,宝安区委书记王守睿在宝安展馆巡馆结束后感慨,“宝安文化事业大发展、文化产业很发达,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好的精神享受。”他强调,未来要用文化孕育、滋养、点燃宝安的活力、魅力和吸引力。面向未来,宝安文化事业将按照宝安区委的要求,“用文化之美涵养‘三城’(世界级先进制造城、国际化湾区滨海城、高品质民生幸福城)建设”,把握好城市韵味,开展群众赏心悦目的文化活动,争当公共文化建设的领跑者。

  

  文艺创作的根本:“心中有人民”

  

  宝安是深圳的人口大区、经济大区也是文化强区,有着1600多年的历史。有人会问,一个区级的文化单位,靠什么能获得这么多奖?在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馆长)刘明军看来,宝安在各级奖项中表现抢眼,就是“心中有事业,有人民!”

  为给新时代文艺创作锚定航向,宝安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每周都会召集艺术家开会,强调大政方针和创作导向。精彩的宝安故事、昂扬的时代风貌,成为宝安文艺创作的富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本土艺术家走向基层一线,创作采风,慰问演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蔚然成风。

  今年4月,宝安·大化文化“春雨行动”在宝安区对口帮扶的广西河池市大化县瑶族自治县的拿银安置区举办,吸引了脱贫户近2000人次观摩和参与。宝安文化工作者的精彩演出,将群众的记忆拉回了宝安协作大化脱贫攻坚的岁月,激发了他们对乡村振兴美好征程的向往。

  文化的力量静水流深。宝安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体系长年免费为民服务,为各种社团服务,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共享的最大最优。企业文化季系列活动,送文艺进企业,送培训进工厂等活动丰富了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文艺“快闪”等活动满足了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

  此外,“宝安文化茶座”定期开讲,以“市民讲 讲给市民听”为宗旨,邀请全国各地文化人士担任主讲,内容涵盖文学创作、风土人情、音乐欣赏等内容,每年举办40期讲座,已开讲了十年,举办了400期,成为了宝安市民的文化品牌之一。

  

  文艺繁荣的密码:相互借力 合作共赢

  

  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目前有工作人员60多人。这60多人的队伍如何撬动550万常住人口的宝安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借力发展,借船出海,相互借力,合作共赢”的方式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宝安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整合优质社会力量,放大服务功能。据介绍,所谓“借力发展”就是宝安以文化馆总馆为抓手,吸纳优秀文艺社团加入宝安区文化馆总分馆“1+10+N”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合作,搭建起1个中心总馆、10个街道分馆、124个社区服务点三级纵向业务指导服务网络。总分馆制实施工作例会制度、活动经费统筹与专业人才共享机制,实现活动联办、培训联做、品牌联创、场地联用,年均开展系列活动不少于40场。此外,该体系通过招募“文化义工”、采购“文化钟点工”、招聘“文化辅导员”,“文化春雨行动”开展粤剧、广场舞、书法、足球、武术等近50种服务门类,每年服务群众逾2000万人次。

  数来宝《门前那条河》就是由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与深圳时代潮艺术团联合创作排演的作品;《勇者》是由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西乡街道办以及本土知名乐团部落组合合作推出。歌曲由乐团原创,中心利用自身资源聘请知名编导为其进行MV背景的包装;《四块银元》由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联袂肇庆市粤剧团资源,合力进行创作。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登上省和国家舞台的曲艺类节目,在宝安并不“曲高和寡”,平时它们会出现在宝安居民身边、园区社区的舞台上。比如宝安区文化馆之夜、宝安文化“百千万”工程开篇音乐会、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宝安系列文化活动中。

  宝安是深港文化之源,是深港非遗聚集地、发源地。全区目前共登记有4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为全市项目数量最多的区。宝安推动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将传统文化守得住,“活起来” 。同时,利用“借船出海” 的方式,将宝安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一些渠道“送出去”,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比如去年受深圳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指派,宝安派出国家级非遗上川黄连胜醒狮舞去北非的摩洛哥参加“欢乐中国年”文化活动,让上川黄连胜醒狮舞走上了国际大舞台。此外,宝安的省级“非遗”项目——“肖氏棉塑”代表性传承人罗晓琳携《舞狮传承》和《草原牧歌》两组作品,赴黑山、丹麦举行2020“欢乐春节”非遗展示专场演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得以传承、弘扬。

  

  文艺持续发展的动力:培养本土文艺骨干

  

  文化事业发展,归根结底是需要人才。需要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优秀文艺骨干力量。

  名家创作让宝安文化事业发展“熠熠生辉”:书法家彭双龙书法作品连续五届获得书法兰亭奖,雕塑家梁冰创作的作品连续三届入选全国美展,许晓鹏《大风景系列三》获第二届亚洲美术双年展铜奖,王文舵摄影作品入选文化部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刘明军、杨钰哲合著的作品《协同治理视角下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析》获2020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活动一等奖……

  培养优秀人才,单凭引进是不够的,更需要内部不断培养。于是,2009年,“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名家名流工程”启动。该工程让艺术家以访问学者的名义,参加各艺术院校为期一年的脱产学习。不少艺术家师从名家,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取得了高级职称,成为宝安文化事业的骨干力量。他们回到宝安后,又“反哺”更多文化人才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不断引领宝安文化事业蓬勃向前。

  除了高层次人才,优秀的公共文化队伍是宝安公共文化大发展的重要保障。宝安文化服务服务中心创造条件为社会力量的文化工作者提供评职称的渠道,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其中的佼佼者——来自时代潮艺术团的刘延璐,从“文化钟点工”到“文化辅导员”一路向上,不仅评上了副高级职称,还获得了宝安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未来,他希望能成为宝安文化名家工作室的主持人,以更高昂的斗志投入到宝安的公共文化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