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在高质量课堂上花功夫,带领学生走向更深度学习

广外外校做好教育的“加减法”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2月31日        版次:T01    栏目:    作者:崔文灿

     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正门

     项目制STEM课上,学生正在进行产品测试

     广外外校的“耕读园”被广州市教育局授予“最美小菜园”称号,同学们正在菜园劳作

  

  文/崔文灿 图/学校供图

  

  今年春,一本新书《解码学校文化》摆上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以下简称“广外外校”)管理者的案头,其作者正是广外外校副校长、主管小学部的校长叶和丽。在书中,这位在广外外校耕耘二十载的教育者,搭建了从理论建构到实践操作的全景立体式构图,带领读者一道走入广外外校的“生长”之旅。

  “把学校成功的办学经验沉淀下来,变成可以借鉴的操作系统,发挥辐射效应,影响更多的学校,福泽更多的学子是一种责任担当。在梳理中挖掘学校文化、制度、治理、课程、课堂、活动等发展和成长的内涵所在,我以为就是找到了学校文化内生的密码,这恰是能让学校走向'卓越百年名校'的成长基因。”这是万清华校长在本书“序言”中阐述的学校担当和发展的宏观愿景。

  走过28年,广外外校招生季一位难求的情景仍在上演。这所学校有什么吸引力?它为何能成长为今天的样态?“双减”之后,学校的教与学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对话叶和丽,发现广外外校正以其28年的积淀,做好教育的“加减法”:它不仅早已拥有和当下“双减”政策完全契合的办学理念,还在打造高质量课堂上加码,带领孩子们走向更深度学习。

  

  关键词:扎根课堂

  引导学生向高阶思维转变

  

  2021年夏天,“双减”政策雷霆落地。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要求,让教育界经历了一场大变革。不过在广外外校,教学活动几乎和往昔无异。“广外外校一直践行的‘轻负荷,高质量’的教育理念和‘双减’政策是高度吻合的,”叶和丽说,“外校好像已经走在了政策的前面。”

  今天看来,从顶层设计,到中层操作框架搭建,再到底层细微的行动设计,广外外校诸多教育教学理念和改革想法极具前瞻性,这里的领导者也似乎能从外围诸多信息中,敏锐捕捉到未来教育方向在何方。

  在“双减”政策之前,广外外校就为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学生搭建了不同的特色课程。以小学部的“攀登课程”为例,基础“立”课程、拓展“行”课程、选择“跑”课程、定制“跃”课程、综合“攀”课程的设计宛如山峰,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从国家课程到跨学科项目制活动教学,从文化基础到特长培养,不一而足。

  与广外外校宏大课程体系相媲美的,是具体课堂上呈现的细微功夫。“双减”后,课堂教学成为重中之重。在广外外校构建的“生本·生成”的课堂范式,让老师们明白课堂最终是学生的舞台;走向深度学习的“乐学·高效”课堂体系构建则是建立在科学范畴的深度研究。“我们已经把课堂教学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指向学生的思维构建。脑科学和心理学已经纳入了课堂研究中。”叶和丽说道。

  作为学校领导、语文学科名师,叶和丽对老师们的要求是:对学生提出有生长点的问题。过去,老师们的问题往往从书本上就能找到答案,如今,唤醒孩子们的思辨力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小学语文教材《钓鱼的启示》或许能成为广外外校教学风格的代表。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和父亲就是否要将钓上来的鲈鱼放生而产生的对话和抉择。文章以小见大,其主旨是想告诉人们面对生活中的诱惑,要依道德的标准进行抉择。抛弃细枝末节的提问,课堂上,叶和丽只对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这条鲈鱼该不该放?为什么?

  问题一抛出,孩子们先从文本中循迹,进而根据自己生活中的个性化体验,畅所欲言,再回归到文本的核心价值观,最终从道德约束上升为儒家文化的“慎独”……“学生的思维获得成长,由原来寻找课本上的死答案升华到独特的思考。培养创新性人才、思辨性人才,我觉得就要扎根在我们的课堂上。”叶和丽说。

  扎根课堂,广外外校教师还会充分运用学生差异,生成现场资源: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轻松掌握一题多解,有的学生基础薄弱,可能连基本解法都未掌握。在课堂小组讨论中,基础扎实的孩子充当起小老师,带动基础薄弱的孩子。对“跑在前面”的孩子而言,给同学讲课本身就起到了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对暂时“落后”的孩子来说,这也是一个帮助提升的机会。

  

  关键词:劳动教育

  “五小”让孩子们拥有“一技之长”

  

  今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一纸文件让中小学家长陷入焦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这意味着,中考就要进行“普职分流”,比例近乎1:1。有家长提问尖锐:不知排名,不知成绩,究竟谁家孩子会在中考时被分流至职业学校?在升学压力下,劳动课是不是浪费时间,消耗孩子体力?

  面对家长的不淡定,广外外校在劳动教育上却很坚定。在叶和丽看来,国家站在呼应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高度来发展职业教育,意味着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将会渗透到学生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会进入中小学的学校课程中。职业是劳动形态最直观的表征,而劳动,是人生最为重要的修炼之一。

  在“双减”背景下,广外外校劳动教育有了新做法,“五小”让孩子们拥有“一技之长”——

  “小助手”是校园自主管理课程,学生发展是劳动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目的地。环境管理、餐饮管理、养成教育管理,都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身影;

  “小帮手”侧重小家政课程,着眼于孩子家庭生活能力的提升,种植、养殖、洗衣、做饭,让孩子们真正掌握家务生活的能力;

  “小能手”为田园农工体验课程。广外外校老师们相信,田间地头藏着无穷的乐趣,也藏着生命与自然连接的密码;

  “小使者”是校外志愿者实践课程,孩子们走上街头,走进社区,作为志愿者进行义工劳动。每个人在享受他人服务的同时,也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小行者”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走读课程。曾有广外外校亲属团以边走边读的方式从白云山走向岭南,从国内走向国外;从特色小镇走向文化小城,从田野走向荒漠……外校学子们在行走中磨炼、长大。

  对于劳动教育,叶和丽有着这样的理解:“我们的劳动教育自始至终贯穿在所有课程当中,其实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中应该都存在,都贯穿着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

  记者采访发现,广外外校“五育并举”中德智体美劳每一项都能自成特色,出新出彩:早在15年前,广外外校就建立了“一专多能”的体育课程体系,每个孩子要掌握一种能称之为特长的体育技能,同时还要养成多种体育爱好。美育课程亦如此。就在今年5月,广州市第六届“羊城学校美育节”中小学生器乐比赛现场,广外外校小学部管乐交响乐团又一次站在了全省最高领奖台上;今年12月,在广东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上,乐团又捧回了一等奖的荣誉……

  荣誉纷至沓来,叶和丽将此归因于学校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框架内,学校为学生打造的5级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层次水平。她说,当把顶层设计框架搭建好后,课程自成系统,独立运作。“我们不是为了拿奖而拿奖,当学生按照课程一级一级进阶上来,到了这个时候他就有这样的水平。拿奖,是水到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