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精解“高人”白居易的诗歌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1月16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张海鸥

     《白居易诗歌精解》(郭杰 撰)

  

  □张海鸥

  

  “元白”如何心心相印?

  

  郭杰教授说白居易是位高人,其义有四:年寿高、官位高、人品高、心境高。这个概括,精准简明,前人未有如此表述者。可见作者对白居易的阅读理解,深入又周到,得其意会其心。他当真是穿越时空,与白居易进行了一番深长的晤谈。这场晤谈,贯穿在郭杰读书治学的数十载时光中,又贯穿了白居易的生平和著述。因而才有了这本《白居易诗歌精解》(中华书局2021年版)。

  那么,他“精解”了什么呢?

  首先,是那篇长达27页的《前言》,洋洋一万八千余字。令我这个研究唐宋文学和诗词学已达四十多年的学者,看得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特别愿意向读者推荐:读此书,一定要好好读这篇《前言》。因为,这不是人云亦云的重复叙述,而是参考了古今多种文献和研究成果,融汇了作者独特历史审视、人生思考,而做出的阅读白居易其人其诗的导论。

  就白居易的名字而言,郭杰告诉读者:名“居易”取义于《礼记·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字“乐天”取义于《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他的名和字,“都寓有超脱旷达、随遇而安之意”。

  说到“元白”,郭杰告诉读者:白居易与比自己年轻七岁的元稹一起,曾参加书判拔萃科登第,从此“开启了生死不渝的友谊”。元稹五十三岁猝然去世,噩耗传来,白居易内心无比忧伤。当灵榇运到洛阳,他亲到灵前哀祭,写下催人泪下的《哭微之二首》,其二云:“文章卓荦生无敌,风骨英灵殁有神。哭送咸阳北原上,可能随例作灰尘?”

  元、白皆一代天才,是唐代一流诗家。此书选了白居易赠送或设计元稹的诗十四首,一一注释解说,饶有趣味。如《赠元稹》诗云:“所得唯元君,乃知定交难”、“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在题解中,引了《旧唐书·白居易传》,元白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怎样“隆厚”呢?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云:“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题解中,讲了关于此诗的感人故事:当时元稹任监察御史,出差梁州(今四川三台)审案,白居易在长安和朋友游曲江、慈恩寺,饮酒,想念元稹了,算着他的行程该到梁州了。后来元稹寄信和诗来,果然是那天到达梁州,夜晚还梦见与白居易等人同游曲江。其诗《梁州梦》云:“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里游。驿吏唤人排马去,忽惊身在古梁州。”真是“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孟棨《本事诗》)。

  第二年,同样的诗故事再次上演。白居易在长安任翰林学士,写下《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怅然感怀,因以此寄》,这长长的题目就是故事。诗云:“计君食宿程,已过商山北。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君言苦相忆,无人可寄书……殷勤书背后,兼寄柚花诗。桐花诗八韵,思绪一何深。以我今朝意,忆君此夜心。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珍重八十字,字字化为金。”郭杰在题解中,把元稹《桐花诗》也收录了,方便好奇的读者看看这两人到底有多么亲密:“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白居易又写了《答桐花》长诗72句:“诚是君子心,恐非草木情”、“受君雨露恩,不独含芳荣”、“请君桐枝上,为余题姓名”。真是“缠绵浓至,一唱三叹”(《唐宋诗醇》评语)。面对桐花,元、白二人仿佛有诉不完的衷肠款曲。面对竹子也是一样,白诗《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曾将秋竹杆,比君孤且直……怜君别我后,见竹长相忆。”这友谊太不寻常,看啥都动情,看花看树走路过桥都能抒情寄意。

  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诗云:“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同样的天分才华,同样的诗意人生,类似的仕宦经历,同样的谪宦情怀,使他们惺惺相惜,虽远隔山水,却心心相印。

  

  《长恨歌》有无讽刺之意?

  

  就裁选而言,此书从白居易3000首诗歌中挑选了这270多首,我认为选得好,不只是通常公认的佳作都入选了,而且还有些“专题”意味,比如上述元、白友情诗。特别是“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全部收入,并详细解读,充分展示了白居易抨击黑暗、关心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另外,选了赠给失意伤别的友人的《送张山人归嵩阳》、与樊素依依不舍的《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抒写日常闲逸情调的《小台》等,都是别的书中不多见的。

  精选与精解是相关的。此书之精解,首先是令人信服的学术精度。北京大学傅刚教授在序中说:“本书旨在雅俗共赏,注解不避繁杂,于诗中之典故并不繁征博引,而尤重词义的解释和诗意的阐发。”确乎道出了此书的特点。比如讲解那首《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题目中的“河南经乱”是怎么回事儿?他引用了著名学者朱金诚《白居易研究》的成果,涉及对大史学家岑仲勉的辨证。诗中“一夜乡心五处同”的“五处”,是哪五处呢?人名地名、古地名与今地名,一一道来,清晰细致准确。关于此诗的艺术构思,引杜甫相关诗,说明白居易崇敬杜甫,从结构到诗句,隐约看出借鉴杜诗的痕迹。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诗最为传诵的名篇。顾况那句“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的故事,通常说是发生在白居易初到长安拜访顾况之时。郭杰就此引用了自唐代以来七种文献,包括当代学者朱金诚、傅璇琮、谢思炜的研究成果,提醒读者:少年白居易初访顾况,到底是在长安,还是在饶州苏州或衢州——“这个传说的真实性还有待深究”。

  关于《长恨歌》,历来争议最大的问题是有无讽刺之意?郭杰特别作了2000多字的题解。他显然对此诗涵咏已久,乃至对相关研究成果都很熟悉,比如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在旁征博引仔细辨证的基础上,郭杰说:“本诗对杨贵妃不含讽刺之意。”此诗的主题是“歌颂爱情”。他进而说:“诗中如此细致生动、绘声绘色地描写宫廷中帝王贵妃的私密生活,一路写来,无所顾忌,而不担心遭到怪罪惩处,也的确反映了唐王朝的宏大气魄。宋代人对此深感羡慕……”深感羡慕的何止是宋代人啊!

  此书关于《长恨歌》的注释,值得特别仔细阅读。为何从“汉皇”写起?为什么说“养在深闺人未识”?不是“曾为寿王妃”吗?“春寒赐浴华清池”是真的吗?为什么白居易的朋友陈鸿写《长恨歌传》却说“每岁十月驾幸华清池”?那么到底是春寒还是秋深?唐史研究的权威陈寅恪怎么说?郭杰此书怎么解?读者自可阅读。其它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到底是什么情况?“霓裳羽衣曲”是什么样的歌舞?“六军不发”的场景如何惨烈?“西宫南内”、“梨园弟子”牵连着多少历史故事?这里一一精注详解。还有“孤灯挑尽未成眠”一句,宋代邵博曾质疑其不合史实,现代学者陈寅恪、程千帆等都曾仔细论辨解说:唐代宫中用蜡烛还是油灯?老皇帝会亲自“挑灯”吗?白居易为什么这样写?那么,曾经现场聆听过程千帆讲座的郭杰又怎么说呢?他的专题研究论文《“孤灯挑尽”:宫禁习俗、艺术渲染和人性意义》已经发表(载《河南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大家也可以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