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对视与想象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1月16日        版次:A07    栏目:不知不觉    作者:钟红明

     钟红明 上海《收获》杂志副主编

  

  这两年,看展的动力钝化,但还是赶在落幕之前去上海博物馆看了一场东西交融主题的瓷器展览,单纯的行走,却获得了意外的惊喜。

  展览中的瓷器来自全球11家知名博物馆及收藏机构,仿佛复刻了大航海时代,中国瓷器走向全球的历程,并且见证了经贸之外,瓷器制作和审美上的东西方交融与互相影响。展览序幕里,最突出的是一件细长嘴、弯曲把手的青花缠枝牡丹纹执壶,永乐官窑出品,曾随着郑和船队远航到中东,又在1547年被法国派驻奥斯曼帝国的大使携回法国。最先开辟欧亚交通新航线的是葡萄牙人,1498年达·伽马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此后持续东进,因此可见展览里各个时期葡萄牙都订制了特殊的纹章瓷器。定制的瓷器和常见的中国瓷器图案迥异,可以看到宗教纹饰与耶稣受难图、族徽,还有中国工匠依葫芦画瓢画错了的外文语句。

  展览中有一个单元是那些登上了著名油画的瓷器,令人惊艳,比如在意大利画家乔瓦尼·贝利尼1514年绘制的油画《诸神之宴》中,位于画面中心的女神手捧一只“同款”青花瓷碗。绘画记录下中国瓷器如何融入欧洲的生活方式、室内设计以及时尚之中,而那些被充满灵感改造过的瓷器,极富创意也非常有趣:比如一只笔筒,被镂刻雕饰成大号的华丽盖杯,一对孔雀绿釉的弥勒像瓷器,在18世纪的德国被装上金色的青铜树叶和顶座,变成了一对烛台。通过全息技术的呈现,也可目睹当年欧洲的瓷器宫室,葡萄牙桑托斯宫瓷厅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例,金字塔形的天花板上镶嵌了近300件中国瓷器,如同宇宙星辰。

  我最喜欢的单元,是那些西方人制作的中国人瓷俑与中国人制作的西方人瓷俑,它们呈现与凝固了当年东西方相遇、对视、想象,这是彼此认知的镜子,更是对异域的好奇与憧憬。比如一尊大约于1700年出品的德化白瓷荷兰人像,高鼻深目,留着长卷发,衣服正中一长排扣子,可怎么打量,他们那圆润的脸型都是中国人说的“福相”,台座上还绘制着中国花鸟图案;而另一对德国迈森出品的中国乐师像,男女乐师头戴喇叭花式帽子,抱着状如吉他和鼓的乐器,特别是袒露的着装和深邃的五官,显然也是他们想象中的中国人……

  有时候我相信,器物是可以超越时间流逝的。负载其上的灵韵,则会默默等待一双双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