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考研思维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1月23日        版次:A08    栏目:拒绝流行    作者:曹林

     曹林 北京时事评论员


  前几天跟一个教授聊到批判性思维,他很郁闷,期末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让学生列举“批判性思维的几种思维特质”并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分析自认为最重要的一种特质。本以为很简单的一道题,没想到学生却懵了:课堂笔记里好像没有?老师好像没有专门讲过这个知识点?复习背诵时好像没有背到这个答案?老师好像讲过批判性思维,但没有给我们总结过思维特质到底是哪几种啊?于是各种拼凑答案,把课堂其他知识点牵强地归于其中,五花八门惨不忍睹。

  教授郁闷之处在于,一学期都在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打破学生的思维框架和惯性,鼓励学生们跳出常规、盲区,戒除对标准答案的依赖。还以“求标准答案”“找知识点”“背知识”的学习套路去面对批判性思维,也太对不起批判性思维了。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背它的三种、五种思维特质,有什么用啊?那是死的知识和教条,而应该用起来,以主动使用它的方式去定义它,在使用中成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才是打开批判性思维应有的方式。

  这种知识点和标准答案式学习法,是考研思维所支配的应试惯性在作怪。钱颖一教授在《大学学生培养中的七个现象和七个权衡》一文谈到的担忧,引起很多教育者的共鸣,他用三个字概括了当下很多学生的状态:忙、茫、盲(忙碌的忙、茫然的茫、盲目的盲)。首要特征是忙碌,课程多、作业多、活动多,普遍反映比高中忙。忙碌之后是茫然,不知所措,不像在高中,一切都是安排好的。茫然之后是盲目,盲目地听辅导员的话,盲目地跟随学哥学姐的脚步走,因为他们是过来人,又住在楼上,可信,可学。

  忙、茫、盲,是一种类高中式的生活状态,更是一种类高中式的思维状态。一些学生进大学后就把保研、考研当成了学习目标,这个盲目的目标对大学学习的伤害是致命的,它使“考研思维”支配着大学生。这从学生们为考研所做的准备可以看出,还是高中那套学习方法,背诵各种作为标准答案的“原理”和“方法”,拼记忆而不是拼运用,学作为教条的知识点而不是可以活用的思想,以求标准答案为目标而不是找到求解的方法,迎合考研应试套路而不是以积累研究能力为导向。

  优秀与平庸的区隔,就在于能不能从考研思维中跳出来迈向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