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从北京到北京的变与不变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2月05日        版次:A05    栏目:荇走冬奥    作者:苏荇

  2月4日20时的北京,气温低至零下6℃。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记者席上,却有一股暖意袭来。流动的灯光、激动人心的点火仪式,仿佛让我回到了2008年8月8日在鸟巢里的那一刻。

  2008年盛夏,北京异常闷热。提前5个小时出发,到达记者席,汗水已湿透衣服。鸟巢座无虚席,从开幕式前的展示与表演开始,整个体育场就始终处在一片热情四溢的海洋之中。渴望了许久的中国人,用最激昂的热情,向世界展示无上的自豪感。

  开幕式上,张艺谋浓墨重彩的大手笔,让鸟巢里时刻充满着千军万马的奔腾与壮阔,中华文明泱泱五千年文化在这幅浓缩的画卷中流动、闪耀。现场视觉效果震撼,整个开幕式热力四射,如同炎热的天气一样。

  北京用一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第一次在自己的主场采访奥运会,让我们这帮体育记者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体验。用春晚小品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我骄傲!”后来,我去到全球很多城市采访,常能看到外国记者背着北京奥运会的媒体包;听说我来自中国,不少当地人都竖起大拇指,主动和我提及那届无与伦比的开幕式。

  1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焕然一新的中国。

  14年后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国和世界同步共振,“一起向未来”。

  还是张艺谋,这次他选择了更加国际化的语言,用中国人的科技浪漫,表达新时代中国人对世界的理解。正如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主任常宇所说:“就是我们怎么理解世界人民应该怎么在一起共生、交流和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艺术手段,向世界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3000名演员在偌大的鸟巢里,并不显得单薄。数字技术与人的结合,屏幕影像、视觉特效、现场表演装置结合在一起,令人目眩神迷。

  从北京到北京,时隔14年的两幕场景,改变的是天气、主题、形式、人员……改变的是媒体的传播手段、采访的流程方式、疫情下的管理措施……不变的是中国的决心、热情、高效与出色的表现,以及世界对北京的期待。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北京全力筹办冬奥会,工作出色,有目共睹,使我们可以真正‘一起向未来’,携手共创全世界冬季运动的光明未来。”

  2008年奥运会喊出了“北京欢迎你”的口号,如今,这句话亦不过时。中国文化与奥运文化相遇、相融,中国与世界共振、共生,美美与共,必将共同奔赴更加美好的未来。

  羊城晚报特派记者 苏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