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

这几个家庭

如何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2月11日        版次:A20    栏目:    作者:

    

     家庭共读让孩子迷上阅读

   高质量带娃

  

  看

  

  文/羊城晚报记者 崔文灿 实习生 何昕雨 图/视觉中国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进入倒计时。孩子们不再需要辗转于各个课外辅导班之间,家长们又是如何充分利用假期时间科学带娃,在家庭教育方面大显身手的?在孩子们即将重返校园之际,家长们又该如何“依法带娃”,继续做好家庭教育?羊城晚报记者请两位家长代表“现身说法”,并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为大家出谋划策。

  

  三口之家:每晚家庭共读半小时让孩子迷上阅读

  

  

  

  “这个寒假,我少了要不要给她报辅导班的纠结,于是决定这个假期我自己来搞定!”康有为纪念小学学生宋悦然的妈妈王文娟说。

  这个假期,老师布置的作业有所减少,并且以考察孩子学科综合运用的研学作业为主,这提高了孩子假期时间安排上的自由性,于是她与孩子共同分阶段制定了寒假期间的学习计划,其中包括复习计划与预习计划,充分利用寒假时间来进行查缺补漏。“研学作业基本上已经达到我对孩子素质培养的目标了,不需要再去报别的什么班了!”

  在王文娟家客厅里,摆了一张大书桌,这个寒假每天晚上,全家都会围坐在桌前看书学习。每天至少共读半小时已成为这个家庭的传统。这和《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注重家庭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的要求不谋而合。在王文娟看来,这有着书房无法比拟的优势:将客厅这个会客休闲空间改为全家交流、共同学习进步的空间,这能够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爱上读书,“现在我感觉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孩子真的是特别爱读书,她每天的苦恼就是我晚上总是叫她睡觉,但是她想看书。”

  “双减”政策下寒假家庭教育模式或许能为新学期家长们更加科学有效地陪伴孩子提供参考。王文娟认为,小学是为孩子将来的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应该摒弃“唯分数论”思想,将目光聚焦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也应该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二娃家庭:职场爸妈“自鸡”营造家庭学习氛围

  

  如何有效地陪伴孩子的成长?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这些问题令很多家长感到困惑。二胎妈妈吴江秀却认为,陪伴孩子并非一定要以时间来衡量,父母一定要达成共识,配合好,在孩子成长的几个关键时期,能够针对性地、有效地去引导孩子、优质地陪伴孩子。

  吴江秀家老大目前读高一,老二目前读小学三年级。在孩子幼儿时期,主要是自己来陪伴和照顾,她的工作和学习都是在安排好孩子的前提下进行的。当老大步入小升初那一年的关键时期,孩子爸爸边工边读,已考取研究生准备入读,但为了儿子,他果断地推迟了一年入学。孩子六年级那一年,父亲每天下班回来就全身心陪伴着哥哥,跟他一起学习,一起运动,甚至一起睡觉,帮他规划小升初,带他去参加一些考试,在这样的陪伴下,哥哥也很争气。

  “进了初中以后,我们就看着他不断地进步,也不断地给我们惊喜。哥哥现在非常自觉,我们现在只在大方向上给孩子一些指导和规划,具体学习上不需要再操心。在妹妹进入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又暂离工作岗位,每天准时接送她上下学,重点抓她的学习习惯,让她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在诸多父母焦虑于是“鸡娃”还是佛系时,吴江秀和丈夫选择了“自鸡”——吴江秀说,她和孩子爸爸除了工作,一直坚持学习,自学考试、提升学历。“孩子学钢琴,我就学古筝,互相鼓励,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孩子们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也在学习,也要去参加考试,所以他们觉得学习是理所当然的事。”

  

  沟通深度影响陪伴质量

  专家支招

  

  

  

  

  新学期将至,很多孩子还没从假期“回过神”来,在天气寒冷的早晨被叫醒上学,孩子是万般不情愿,牢骚满腹。康有为纪念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苏苑勋提醒,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生活习惯进行时间作息上的调整,让其执行学校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中午适当午睡,保证九个小时以上的充足睡眠,每天确保运动一小时,把阅读、学习与劳动等都按时间段安排好,让孩子的作息习惯逐步从“放假”的状态中回归到学习。

  此外,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在生活或学习中,我们都可以与孩子约定一个完成时限,与孩子一起雷打不动地执行。比如孩子玩手机或其他的电子游戏前,家长可以事先跟孩子商量一次玩多长时间就必须结束游戏,到点就按照约定执行;吃饭的时候,可以约定一顿饭最长可以吃多久,到时间就离开饭桌,收走所有饭菜。

  

  聊不了几句孩子就不耐烦怎么办?

  小贴士

  

  

  

  

  苏苑勋特别提醒,沟通深度影响着陪伴的质量,很多时候,家长和孩子才聊不到几句,孩子就不耐烦了。为了让亲子沟通更愉快、和谐,苏苑勋建议,首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做孩子的小伙伴。第二,和孩子交流时家长要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心倾听,不要急着主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批评,可以多赞赏孩子,认可孩子的观点。第三是挺身而出。当孩子在生活和社交中遇到困难,父母要适当地给予孩子指导,方案越具体越好,即使孩子做得还不够好,我们也要以鼓励、启发为主,这样孩子会更愿意敞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