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 星巴克重庆某门店事件近日持续发酵。事件源于有人在网上发帖称,几位执勤民警在星巴克户外客区就餐,遭门店员工驱赶,称“会影响品牌形象”。此事迅速在网上引发围观,质疑斥骂声不断,许多人还上网给门店打差评,更有媒体怒怼星巴克公司的傲慢。至今,除星巴克公司发布“致歉”声明外,当地警方并未就此做出回应。 综观整起事件,明显带有浓重的情绪色彩。星巴克公司在回应中称,“门店伙伴与当事民警在协调座位时因言语不妥引发沟通误会”,并称“事件过程中不存在网传的‘驱赶民警’及‘投诉民警’的情况”,还会“一如既往地欢迎每一位顾客的光临”。 但这是“一面之词”,当地警方并未给出调查结论,因此,真相到底如何,星巴克员工是否真的驱赶民警,都显得有几分扑朔迷离。而网上舆论似乎并不在乎这些,纷纷围绕涉事双方的“特殊身份”或传言中的某些说法大做文章,掀起一波波声浪。 就事论事,若真如网上所传,发生了“驱赶民警”事件,其做法之谬无需赘言,这完全有悖商业伦理。民警是执法者,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即便搁置身份不论,作为消费者,也应享受商家的服务,商家应自觉维护顾客权益。当然,从涉事民警的角度,当其到市场消费时,他与商家的关系是平等的,并不比普通消费者更尊贵一等,相反,倒要更自觉恪守社会的公俗良序。 撇开种种争议,笔者以为,评论此事还是应回归事件真相本身。不管网友把此事说得天大,它就是个门店与消费者的争执。在我国这样的庞大市场,商家与顾客的矛盾,每天不知有多少。这种事,不必无限放大,也无需过度解读。况且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多达5400余家,基层员工近百分百为国人,与客户产生纠纷,实在稀松平常。刻意在涉及纠纷双方的身份上制造、渲染对立或仇恨情绪,于各方无益,于网络生态建设无益。 星巴克虽是跨国企业,然一旦到中国注册经营,就须遵守中国法律,面对消费者,它没有任何不受监督的特权。诚然,事件也暴露出作为跨国品牌在管理上的隙漏。星巴克近年负面新闻不断,屡屡引发非议,也印证其品牌维护和内部管理大有提升空间。但对类似问题,公众也仍需理性看待,否则又会对国际品牌从盲目崇拜转入另一种迷惘之中。 总之,对星巴克事件,人们不妨多点耐心,等待有关方面给出权威结论。此事已成公共事件,警方和市场监管方或都应尽快做出调查,给公众一个说法。 没有真相就没有是非。众声喧哗中,旁观或远观者的评判,往往有被先入为主者带偏的风险。尤其是当理性声音缺失,越偏激的说法越容易“引流”,偏离事件真相的可能性越大。反观近年的网络热议事件,有多少起都曾舆论汹涌,到头来却被真相逆转,无情打脸。类似教训,实在多矣。(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
即时新闻
星巴克事件:没有真相就没有是非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2月16日
版次:A08G
栏目:热点快评
作者:阅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