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出彩的人生,要如何实现?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2月18日        版次:A13    栏目:堂上作文    作者:黄睿玮

     图/视觉中国

  

  (本栏目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我实现的需要

  被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生理需要

  

  阅读上述图表后,有人说,人生在世无非有几种需要:在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后,会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与其他人建立感情联系的需要;当然也会有被尊重的需要;更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使之完善化的需要。

  也有人说,除了上述需要外,每个人更应该考虑国家对个体的需要,否则,人生就很难出彩。

  班级计划举行人生规划座谈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在生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及国家对个体的需要中,你对哪两种“需要”认识最深?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对你的人生规划制定带来什么影响?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习作】

  

  与时代同频共振

  

  □黄睿玮 广州六中高三(2)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马斯洛曾研究过人生在世的几种需求,最基本的是生存的生理需要,还会有归属与爱的情感需要和被尊重的需要,更有自我价值的需要。同时,国家实现对个体的需要也是出彩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上述种种需求之中,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与国家对个体的需要对我们的人生规划启发最大。

  黑格尔曾说,每个人都在追求“在他者中的自我存在”。对他人的认可与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渴求,是我们行动力不竭之源。自古以来,代代先贤均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愿。李白曾发奋于蜀中,以磨杵成针的毅力习练书剑;杜甫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志,历经人生坎坷,仍以天下忧为己忧。他们能成为盛唐文学两座“高峰”,正如后人所说,因为有着“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推动。由此可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于人之发奋进步举足轻重。

  而《钱氏家训》有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钱穆、钱基博、钱钟书等国学大师埋头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努力为民族增添一分精神厚度;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科学家为中国科技发展呕心沥血,成就了“两弹一星”而震惊世界。须知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实力相依相存,青年之觉醒于民族之腾飞不可或缺。国学大师与科研先驱们正是因为为新中国发展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功绩,与时代同频共振,方为世人称颂。我辈青年于百年变局中磨砺己身,但求能成国之栋梁,亦应为规划未来人生时不可不考量的重要因素。

  从何业,行何事,方能尽展己志?愿大家深思细虑。在勾画未来蓝图时,应有大胸怀、大格局与大志向,而国家社会发展对青年的需求应是我们规划人生的风向标。李大钊先生高呼“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犹若在耳,在“两个一百年”交汇之际、民族腾飞的大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挑起家国担子,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去实现人生价值。

  承“舟浮沧海,立马昆仑”之志,“为国家之崛起而读书”,自是晨光虽熹微,前途自坦荡。

  

  教师点评

  

  作为考场作文,本文较好体现了作者的“任务意识”。文章中提到“须知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实力相依相存,青年之觉醒于民族腾飞不可或缺”,明确回答了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与国家民族需要这“两种”需要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入青年“从何业,行何事”的角色意识,来回应“班级计划举行人生规划座谈会”的情景和对象。

  通过古代先贤们发愤图强的事例,引发我辈青年对人生规划的考量,切题意识强;以《钱氏家训》立论,自然引出对在场同学在做人生规划时“应有大胸怀、大格局与大志向”的建议;最后以“两个一百年”交汇的新时代背景,再次回应主题“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去实现人生价值”。文章结构清晰,思路清晰,文脉贯通,阐释分析得有理、有例、有节、有启发。

  (广州六中语文教师 肖刚)

  

  非师点评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生最高的需求层次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在中国传统中,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和达成往往体现在两个方向:一是所谓的立功,即建功立业,具体路径就是出仕入世,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功业大者,可达至儒家知识分子所向往的理想境界——治国平天下;小者亦可治理一方,保境安民;二是所谓的立言,即著书立说。古代知识分子对个人著述看得很重,魏文帝曹丕尝言“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章著述提到“经国大业”和“不朽”的高度。但在实践上,立言往往是古代文人仕途失意时的选择,或是公务之余抒怀、怡情之寄托,并不是自我实现的第一需要。

  作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人生最高理想是“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在他的心目中,治国平天下才是正业,写诗只是副业;杜甫更不用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多么宏伟的抱负!与之相比,《三吏》《三别》之类,只是“小道”而已。

  勿庸讳言,中国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悠久的入世传统,以身许国、为国捐躯、杀身成仁的例子,历朝历代所在多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求”,在中国,也一定是跟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的。

  千年弹指一挥间。进入现代,家国情怀仍然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重要位置,当然,它必然也加入了现代文明的因子。比如,以身许国不一定要出仕做官,或从军戍边,从事科技、经济、企业、人文社科乃至文艺工作,都能报国,都能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当我们呼唤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时候,你可曾听到,那些从历史深处发出的回响?

  作为点评者,我是认可该作文的观点的,也对行文所显示的开阔思路与文采表示嘉许。若要苛求,或许可指出,文章的角度和观点还是比较平庸,比较“大路”;有些引用欠准确,如钱、穆等研究国学,与新中国并无关系。

  (作家、编审 周伟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