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11时06分,“一箭22星”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 新华社发 |
27日,带着22颗卫星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上天”的“共享火箭”——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创下我国一箭多星任务最高纪录,由此开启了我国新的共享火箭“拼车”模式。 火箭如何“一举多得”? 2020年12月成功首飞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主力中型运载火箭,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3吨至4.5吨的能力空白,可以承担80%以上的中低轨发射任务。 此次,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在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不带助推器的新构型,是瞄准未来市场需求专门打造的一型火箭。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项目办主管胡辉彪介绍,从外观上看,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少了两个助推器,但“光杆”的它运载能力达到3吨级,而22颗卫星合计不到2吨,完全满足载荷需求。 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换了更短的整流罩。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陈晓飞介绍,短的整流罩设计完全匹配这次任务卫星体积的特点,还可以放宽火箭发射放行条件,提高火箭发射概率。 对于为何能实现一箭22星,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指挥肖耘表示,在设计之初,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研制团队就将视线转移到小卫星上,提出“共享发射”新模式,最终确定了7家单位的22颗卫星。 “多个小卫星‘拼车’完成任务,既可充分发挥火箭能力,还有效满足了市场需求。”肖耘说。 卫星如何“拼车”? 一箭22星,“拼车”的卫星们为何能够挤进整流罩?陈晓飞介绍,为确保多星发射安全、精准,设计团队研制了“三层式多星分配器”,将传统的“大单间”调整为“小三居”。 “由于每颗卫星形状各异,且有多个卫星尺寸较大,我们在设计时为‘乘客’提供三层‘座位’,完美将22颗卫星装进整流罩中,并安排了舒适的‘座椅’。”陈晓飞说。 “一般而言,一个新的结构从出图到生产,需要至少一年多时间。我们通过‘模块化’设计,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就生产出来了多星分配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于龙说。 研制团队不仅要让卫星顺利“上车”,装进整流罩,还要能够保证卫星不同方向的分离安全。于龙介绍,卫星到天上后要离开箭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卫星不同的解锁方式和分离能源所带来的运动偏差。有时这些偏差会使卫星与卫星之间距离缩小,威胁到箭体的安全。 研制团队根据卫星布局,对所有箭体和卫星偏差进行多轮仿真计算,设计了12次分离动作,确保22颗卫星安心“下车”。 “本次任务星箭分离时,火箭如同跳了一支‘太空芭蕾’,22颗卫星如‘天女散花’般释放。”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段保成说。 “一托多”火箭未来前景如何? 可以预见,人类未来进入太空及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因此,改变发射场流程、缩短火箭研制周期和成本已成为不少航天大国的迫切需求。 胡辉彪表示,此次火箭成功发射,既检验了新构型的协调匹配性,又降低了研制成本和周期,还可为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积累经验,推动型号走向成熟,为后续进入航天发射主战场打好基础,巩固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商业航天领域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作为一枚‘共享火箭’,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采取的‘拼车’方案,为用户提供经济实惠的发射服务,门槛大大降低了。”肖耘表示,有了这次成功探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未来有望实现共享发射的常态化。 在发射场旁就近建设总装测试厂房,把发射场测试和出厂测试合二为一,能够节省一系列步骤,极大压缩火箭在发射场的周期。肖耘介绍,目前海南总装测试厂房已经开始施工建设,发射工位也正在论证过程中。届时有望实现7天一次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的发射,一年可发射50发。 (新华社) 链接 “长八”一箭22星 “韶关一号”在列 羊城晚报讯 记者张文、通讯员黄俊报道:北京时间27日11时06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22颗卫星发射升空。本次任务火箭为不带助推器的新构型首飞,同时也是一次多用户共享发射。本次发射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的最高纪录,其中一颗卫星被命名为“韶关一号”。 据了解,长征八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为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的无助推器状态,为适应一箭多星任务,更换整流罩。22颗商业卫星主要用于对地观测、低轨物联网通讯、空间科学试验,可提供资源调查、合成孔径雷达数据支持、物联网分散终端数据采集等服务。 “韶关一号”(“吉林一号”高分03D15星)是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与韶关市人民政府联合打造的新一代高分辨遥感卫星,通过采用轻量化结构设计、高度集成电子学系统、高分辨率超轻量化低成本相机等创新技术,可获取分辨率优于0.75m、幅宽大于17km的静态推扫影像,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重量、高分辨的特点。 “韶关一号将对韶关的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注入新的动能。”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副主任刘志春说,韶关一号的成功发射对韶关的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发展、防灾减灾等而言是重大利好消息。“韶关一号上天之后,我们将获得不断实时更新、更全面、更完整、更精确的数据,助力实施星空地一体化的监测与评估。”中震科建(广东)防灾减灾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宏娟说。 “去年以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相关部门加强与长光卫星的沟通合作。‘韶关一号’的发射,是双方重点推进的一个重大项目。”韶关市科技局副局长刘宁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枢纽规划设立韶关数据中心集群的重要时刻,“韶关一号”的成功发射,为韶关市接下来开展大数据产业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未来,韶关将利用好卫星提供的大数据资源,进一步提升市域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