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伟接受羊城晚报专访谈再次入选“双一流”名单

聚焦中医药办学方向 带动更多学科创一流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3月11日        版次:A16    栏目:    作者:陈亮、孟楠、廖晓键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伟

     校园风景——校训石(图由学校提供)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通讯员 孟楠 廖晓键  图/羊城晚报记者 梁喻

  

  日前,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出炉,广东共有8所高校榜上有名,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简称“广中医”)的“中医学”学科继2017年第一轮首批入选后再次上榜。作为岭南地区中医类高校的“名片”,广中医在“双一流”建设中形成了哪些独特“妙方”?面向新一轮建设又有哪些崭新谋划?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近日,广中医校长王伟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为读者们描绘出一幅广中医“双一流”建设的宏伟新画卷。

  

  深化“重经典、强临床”,探索中西医有机结合

  

  羊城晚报:目前,广中医在“双一流”建设方面,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了哪些突出优势和“广中医经验”?

  

  王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广中医在20多年前就已形成传统优势,就是促进基础研究和临床的深度融合,特别是“经典回归临床”。我们三大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教研室都设在学校附属医院,教研人员同时也是临床医生,既可促进对经典条文的理解与应用,也更利于学生学习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把握经典的精髓、内涵,将来进行充分的传承和创新。

  我们着力深化“重经典、强临床”办学特色,积极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先后创办了“铁涛班”“深圳创新班”“岭南班”“国维班”“精诚班”等。这些班级招收整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探索培养既能传承中医精华,又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人才。

  在专业结构和办学定位方面,过去我们有29个本科专业,现在缩减到21个,调整或停招与中医药关联度不大的专业,让专业设置聚焦到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办学方向。入选“双一流”后,我们再加强以上方面,并希望团结全国的中医药大学,推动经典学科的进步。

  

  羊城晚报:中医学学科作为广中医的建校基础和龙头学科,将如何通过完善自身,带动其他学科建设、激发学校发展动力?

  王伟:中医学作为中医药大学的“魂”,接下来,要通过进一步夯实和完善中医学的学科体系,加强基础学科、经典学科的建设,使中医学的“根”扎得更深,从而使临床专业等各方面受益。

  当下,学科交叉是科技进步的主流方向,是使理论、技术产生突破的基本路径。我认为把根本的主干学科的方方面面都夯实了,就会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的提高有全局性的带动作用。在未来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仍要保证对一流学科的资源投入,让其得到优先发展。同时保持危机感,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另一方面也要用一流学科带动整个广中医发展,争取中药学等更多学科达到一流水平。

  

  守住“根与魂”,探索中医药新医科发展模式

  

  羊城晚报:广中医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您有哪些建设规划?

  王伟:一个大学如果没有基础理论的支撑是很难发展下去的,作为“双一流”大学,广中医首先要在基础理论方面加强,在人才引进、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等方面着力,打造能“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学科人才梯队。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来说,过去是技术应用先行,现在到了理论上也要有所突破的阶段。

  在“十四五”及以后的发展周期里,我们将落实教育部提出的深入推进新医科建设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以适应当前生命科学、健康行业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和技术,是支撑工业4.0时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公路”,正逐步渗透到医疗领域,在校生只有打好基础,未来才能更好适应临床诊疗的需要。

  在科研方面,现在大的科研攻关都需要多学科交叉的团队,在这方面中医药行业过去相对较弱。在上一轮的建设中,我们已经涌现出一批优秀团队。下一步要聚焦目标,建立一些稳定的科研团队。

  接下来还要与附属医院紧密联动,探索如何拓展教育资源,把医院的优势特色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此外,目前广东各地市都在与我们积极地推进政校合作共建医院。

  

  羊城晚报:2022年,您对广中医发展提出哪些目标和展望?

  王伟:2022年,广中医开启了新一轮“双一流”和高水平建设征程,我们将秉承“和”与“合”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营造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校园文化,在可比的指标和不可替代的特色优势方面展现“世界水平”,向拥有“一流教师、一流管理、一流学生、一流成果、一流贡献、一流声誉”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奋进。

  “双一流”建设是搞“接力赛”,不是从头起跑,过去好的经验做法都将继续坚持。下一步,广中医将结合国家和粤港大湾区发展的战略目标,把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在中医药的学科进步和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等方面做出独特贡献。

  

  羊城晚报:广东的中医药资源优势明显,拥有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基础,广中医将如何利用好广东的资源优势?

  王伟:我们人才培养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广东的临床资源非常丰富,临床患者群很大,老百姓认可度很高,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其他省所不具有的优势资源。

  在专业结构、培养方向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结合好岭南特殊的中医药文化基础;在医疗资源方面,我们要思考如何把广东省庞大的中医药医疗资源转化为科技、教育资源,如何做好医院数据的联通、共享,将更多专家动态的诊疗成果、经验,进行技术性的总结,从而形成中医的新经典,推动学术进步和中医药产业发展;在社会服务方面,我校生源约75%来自广东,所以我们的区域定位很明确,就是培养人才为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和中医药产业服务。

  

  创设发展平台,吸纳更多刘良院士类型人才

  

  羊城晚报:2月21日,刘良院士中西医诊疗融合创新团队加盟广中医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中医将如何发挥刘良院士的专业优势?这将如何加大广中医“双一流”建设的步伐?

  王伟:刘良院士也是广中医的毕业生,原来当过广中医副校长和重点实验室专家组成员,多年来与广中医保持紧密的联系和研究合作,不需要再磨合就能很快发挥作用。将来,他会更多参与到广中医各项学术活动和决策中来。目前,我们在南沙建设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新院区,建成后也将为刘良院士等团队提供更大的科研平台和发展空间。他的加盟为我们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奠定非常好的人才基础,有望在短期内提升学校及附属医院的学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实力。

  

  羊城晚报:在人才引进方面,广中医有何突出经验和谋划?

  王伟: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引进类似刘良院士的团队,以及与广中医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具备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这两套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的学科交叉高端人才。

  我们吸纳一批耐得住寂寞专注研究的人才之余,还要采取特殊措施,从职称评审、绩效分配上保证他们的基本需要。学校管理部门要重心下移,为学者做好服务,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这两大核心工作上去。

  从长远来看,人才引进来了,培养也很重要。我们积极倡导“以学术为本,以人才培养为天职”的理念,采取“引培结合”的策略,特别对年轻的教师,广中医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做好与现有团队的衔接,让他们能够很快融入。

  我们将重点建设公共创新学科平台,为人才发展提供“舞台”。“双一流”建设第一期我们已取得经验,很多院系、团队都建了较好的平台。以往是“多点开花”,下一步要从学校层面上发力,建设大型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将各专业的技术平台进行衔接和互补。这样既能将仪器、设备、技术等资源节约化、集中化利用以及升级换代,形成更加综合、完善的体系,也便于多种科技创新思想的集中与碰撞。这些公共技术平台不归哪个团队或个人专属,将采用动态管理,为想干事的人提供平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