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和街道东纵精神传承连志愿服务队在执勤 李剑锋 摄 |
羊城晚报记者 柳卓楠 实习生 张小悦 通讯员 范敏玲 孙旭东
即便退伍已有30余年,67岁的卢运柏仍旧冲在最前线。过去是在战场上,如今则是在为民服务的最前沿。作为广州市黄埔区永和街道“红棉老兵”东纵精神传承连的思想政治指导员,卢运柏说,加入退役军人服务站是他退伍后最引以为傲的一件事情。在这里,全连543名退役军人一起积极投身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国防教育、拥军优属等事业,弘扬了“听党指挥、报国为民、担当有为、无私奉献”的“永和担当”精神。
永和街道是广东东江纵队人民游击队的发源地之一,常住人口约12万人,在册管理户籍退役军人543名。日前,永和街东江纵队精神预备连正式揭牌。而此前,街道就活用部队连队建制,将退役军人服务站作为“指挥部”,将街道在册退役军人分为31个班,统编为东纵精神传承连。自组建以来,传承连在退役军人服务站的支持下再度焕发光与热,服务群众8000余人、协助处置纠纷100余起。543名“红棉老兵”以“英雄花”木棉为名,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
活用连队建制:
打造“退役军人之家”
在永和街道永和担当展览馆门口的军人冲锋雕像前,67岁的卢运柏意气风发地讲述着自己的人生过往。“我曾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担任指导员,率穿插排踏雷区、攻克18座高地,个人荣立二等战功。我最大的骄傲,是当过兵,最大的本领,是能打胜仗。在战场上打胜仗,在商场上打胜仗,退休了我仍然打‘胜仗’。”
卢运柏口中退休后打的“胜仗”,是指在永和街道组建了由退役军人组成的东纵精神传承连。为了增强退役军人的归属感,永和街道按照部队连队建制模式,把参战、参试人员和其他优抚对象单独编班管理,其余退役军人按照退役年限进行编班,543名退役军人共分有31个班,统编为“东纵精神传承连”,连长由街道武装部部长担任。
永和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首届全国百名优秀站长之一黄媛媛介绍,在永和街退役军人服务站,每位退役军人都有一张门禁卡,可以免费在就业创业培训室、阅览室、健身中心等场所使用。站里的服务大厅更是打造成“一站式”窗口,协议代办退役军人创业贷款、军人套餐电话卡、燃气卡、社会保障卡等业务。
退役不褪色:
老兵志愿服务深入一线
每天下午6点到晚上11点,在樟山吓村的街道,总能看到有戴着红袖章的退役军人在街上巡逻、在执勤点站岗,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传承连副指导员卢光华介绍,樟山吓村有着地理和人口的双重复杂因素,位置上处于黄埔和增城的交界,且新入驻两家千亿级企业,外来务工人员激增。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稳定社区及企业周边秩序,“红棉老兵”主动请缨,来到樟山吓村的“永和红棉老兵志愿服务驿站”执勤,村里有五个这样的平安岗哨。
站岗并不是件轻松的差事,特别是对于平均年龄近五六十岁的老兵们,但部队生活给予了他们强烈的责任感。陈志坚2019年退役来到永和,第一时间加入了传承连志愿服务队。他是九级伤残军人,至今腰椎还留有4枚钢钉,不能剧烈运动。每天傍晚,陈志坚和队友准时来到执勤点,拿着警棍和手电筒每条街、每条巷巡逻,一直到晚上11点。陈志坚说,他负责的范围走完一圈要半个小时,一晚好几趟,也要站岗,“一点也不累,我们在部队里走的路更长。”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传承连将“听党指挥、报国为民、担当有为、无私奉献”东纵精神定为传承连连训,制定志愿服务队伍章程,目前已孵化成熟“两参”班志愿服务队、19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突击队、20班国防教育志愿服务队、夕阳红社会治安巡防队、社区联防突击队、交通安全劝导队、永和青年之家驻点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伍,充分调动和发挥退役军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服务站的工作越来越忙了。卢运柏打趣地说,自己现在每天和上班族一样,早上8:30准时到服务站,下午6点“下班”。他说,“在做好退役军人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我看到我们这支队伍的士气不断地提高,不断地为社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