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震饰演有情有义的大师兄于钟声 |
文/羊城晚报驻京记者 王莉 实习生 张熹珑 由王之理编剧、于震自导自演的现实题材剧《鼓楼外》正在北京卫视热播。剧中原汁原味的北京风情和“艺大于天”的工匠精神,令不少观众深有感触,纷纷点赞该剧匠心浓郁、京味十足,在接地气的师徒故事中流淌出温润人心的人生感悟。近日,该剧导演兼演员于震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采访。谈到这段自导自演的经历,他笑称:“感觉自己已经人格分裂了。” 鼓楼之外,寻常生活中的人与事 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北端的鼓楼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陪伴于震成长的童年回忆,“那个地方,每条胡同甚至每家人,我都太熟悉了”。在于震眼中,那里是富有人情味的一片土地,对这片土地的熟悉和热爱,让他一直心怀拍摄北京题材作品的愿望。 在拍电视剧《我的二哥二嫂》过程中,于震与曾执笔《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等热播京味剧的编剧王之理结缘。“我就跟王之理老师约稿,帮我也写一个京味戏。”他告诉王之理,自己从小在北京长大,住在鼓楼湾,很喜欢北京文化。两人一拍即合,一部关于鼓楼湾的作品应运而生。 《鼓楼外》想要表达什么?于震解读道,首先是孝道,无论任何角色都是很孝顺的,哪怕是“反派”二师兄这样有点自私、有点小心思的人,回到胡同里、住在大杂院里,他的首要角色是儿子,“有了一点钱首先干的事就是给自己的父母买房”。其次是关乎人的追求,于震提到,剧中人物在不同阶段追求的东西都不一样:“可能是情感,可能是财富,也可能是利益,但是绕了一圈最终会发现,最根本的追求是不忘初心,是自己本身的手艺,那是有抓头、有奔头的。” “这部剧最大的特点是大家能看见寻常生活中的人与事,无论是新北京人还是老北京人。”于震把《鼓楼外》定义为一部现代剧,聚焦普通北京人的生活。他提及,真实是剧集的一大特点,这也体现在剧组使用的道具上。“我们剧里用的家具都是真的,真的黄花梨家具、紫檀家具,专门去家具店借的。”于震透露道,道具“待遇高”“惹不起”,“有一套价值几百万的家具,有专人照顾。演员们一拍完戏都躲得老远——太贵了,怕碰坏!” 自导自导,一次重要的创作历练 于震在前不久的爆款剧《人世间》中因出演反派骆士宾,这次在《鼓楼外》中饰演有情有义的大师兄于钟声。对于这个角色,于震表示:“于钟声比较闷、认死理,钉是钉、铆是铆,一丝不苟,无论做什么都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当利益和自己坚守的底线发生冲突的时候,利益一定是给底线让路的。这是这个人物的根,无论他做什么行业、做什么事,这都是他坚守的。这种精神在当下挺难得的。” 除了担纲主演,于震也是《鼓楼外》的导演。在他看来,演员是感性的,活在角色里;导演是理性的,活在剧里。“我呢,是一会儿活在这部剧里,一会儿活在演员角色里,这是太难的一个挑战。当导演得指挥剧组的服装、化妆、道具、摄影、美术、录音等部门,一定是理性地在说应该怎么准备;而演员是不用管这些的,踏踏实实把角色演好就行了。”自导自演完《鼓楼外》之后,于震坦言“感觉自己都人格分裂了”。 在两个角色之间不断切换的过程中,于震意识到自己一心难以二用。“这部剧真的是挺考验我的,拍完这部戏后我就不再自导自演了,因为我觉得哪方面都有欠缺。而且我还是一个比较追求完美的人,要不我踏踏实实导一部剧,要不我就踏踏实实去演一个剧,这是两个行当。”但是,这次自导自演的经历也给他的人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次经历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创作历练,我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辛苦,但现在看到这部作品成功播出,我心里还是很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