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建立分类分级管理制度 让低俗直播没“空子”可钻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3月24日        版次:A08    栏目:今日论衡之世相评弹    作者:熊丙奇

  □熊丙奇

  

  一面是低俗直播屡屡“刷新下限”,一面是儿童触网年龄不断降低。

  近年来,网络监管环境与内容生产要求趋严,但不少低俗直播仍然屡禁不止、频频“钻空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与思想观念带来伤害。将低俗直播挡在围栏之外为何会这么难?(半月谈3月23日)

  监管、直播平台、监护人,这是把低俗直播挡在围栏之外的“三大关口”,但从现实看,这三关都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据报道,去年“双11”期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和河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组织体验调查人员,开展直播带货消费体验调查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在100个直播带货体验样本中,有33个涉嫌存在言行低俗等违法违规问题。

  去年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明确主播法律责任、强化用户行为规范多个方面,督促落实主体责任。但从现实看,直播时打“擦边球”、平台审核不严,甚至纵容的情况仍然存在。

  对于低俗直播的治理,往往是在接到家长投诉、用户举报之后,才启动调查、处理,或进行集中整顿。这种事后处理,对彻底遏制低俗直播作用有限。

  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我国还没有对网络游戏、影视作品等设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这就给某些平台和主播留下了“钻空子”、打“擦边球”的可乘之机。有的家长对有关直播视频内容“不敏感”,把低俗、恶俗,认为是“搞笑”“好玩”,甚至还和孩子一起观看。

  面向成人和面向未成年人的直播,要兼顾满足成年人的消费需求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较为合适的做法是建立更严密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由监管部门组成专家委员会,审核平台的资质、内容,要求平台按规定制作、发布内容,同时给监护人进行监护的指南。

  我国对直播平台的内容制作要求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为保护未成年人,设立了青少年模式,限制观看时长、禁止打赏等。

  然而,青少年模式大多形同虚设,平台并没有识别用户的身份,强制设立青少年模式。非但如此,有的还掩耳盗铃,就算设立了青少年模式,也可随意延长观看时间,诱导打赏。要建立青少年模式保护未成年人,采取强制模式,保护效果或会更为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直播内容,如果没有分级的规定,就是强制设立青少年模式,也可能出现并不适合未成年人的低俗内容问题。直播的内容要符合法律法规,不能有色情、暴力、赌博等内容,这一点并无争议;可是,对于什么是低俗内容,却存在争议——如在直播中“炫富”,对于有识别能力,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的成人来说,可能影响不大,但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未成年人来说,就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这就需要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角度,对内容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明确哪些直播内容适合所有人群观看,哪些直播内容不适合18岁以下人群观看、14岁以下人群观看;或者14岁以下人群观看,必须有监护人陪伴、指导。这是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按照分级管理要求,结合强制实行青少年模式,就让平台没有“钻空子”的空间,也让监护人明确自己的监护职责。

  (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