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七成用户撒谎“阅读并同意”,谁之过?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4月01日        版次:A06G    栏目:热点快评    作者:阅尽

  □阅尽

  

  做个小调查,你在下载手机应用(APP)时撒过谎吗?恐怕很多人会有所迟疑或脸红。近日,中国青年报社对1561名受访者做的调查显示,70.9%的受访者表示很少或从没阅读过APP用户协议/隐私协议。不少网友自嘲,这些年撒过最多的谎就是“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了。

  用户协议是手机用户与网络平台间的“授权合同”,是个人权益和隐私保护的法律文书,直接关乎用户的切身利益。在强调公民权利的今天,照理,这样的文书理应受到人们珍重才是,但为何约七成用户却对其“视而不见”或假装阅读过并同意呢?

  应该说,网络平台主动与用户签署授权协议,这本身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反映着契约和规则意识的普及,同时协议也是对平台使用客户数据信息(涉及隐私)的约束。用户不经认真阅读、权衡利弊便随意“打钩同意”,轻者可能使得个人信息被滥用或泄漏,重者甚至可能遭受财物损失。道理明摆着,但人们为何就是不当真呢?

  有报道称,5款下载量过亿次的手机APP,平均每款的协议内容约2.7万字。试想,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里,如此多文字,几人能有耐心很快阅读完?何况是在巴掌大的手机屏上,阅读长文又极其不便。而且,有些协议还在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上含糊其辞,用户看得云里雾里,对法律知识欠缺的人,如何分辨得了?

  这便是类似事件的吊诡之处,法规要求平台与用户间得有协议,平台不得不为之,但在实操中,或限于无规范的合同范本,或企业有自身的小九九,试图绕过某些限制。而用户不签协议就用不了APP,在多重外力裹挟下,用户便只好“顺水推舟”打钩签字了。

  类似现象显然是对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漠视或“走偏门”,必须予以纠正。对单个用户来说,由于自身的弱势,在“得”与“失”的权衡之下,很难与平台去叫板抗衡。这必须依靠社会立法来规范,给弱势者以扶助。如根据APP的不同用途,明确权利和责任、义务,限制平台过度采集和随意使用个人信息;同时,制定适合手机应用背景、便于用户阅读的协议文本,简单明了,一二三四五,让人一看就懂。总之,手机合同文本不能与纸质的完全雷同。

  手机已成为时下人们须臾不可离身的工具,它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无庸赘叙。七成用户面对手机法律文书和“君子协定”,常常违心地撒谎“阅读并同意”,这实在是对法治的莫大讽刺。显然,手机上的各种应用程序,不只是一种消费手段、渠道和平台,事实上已衍生出带有公民权益色彩的内涵,因此,治理与规范手机APP协议,绝不是一件小事,应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