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高考”实施后,学生学习方式也要变了:

忌以笔头勤奋掩盖思维懒惰 及早寻觅爱好做好人生规划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4月21日        版次:A05    栏目:新高考“指挥棒”之变    作者:蒋隽、胡诗怡

     省实学生利用传感器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半径、角速度的关系

     广大附中学生做花生子叶的切片

  

  学生篇

  

  文/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实习生 胡诗怡 图/学校提供

  

  教育为国育人,主体是学生。高考考题、教材、教学都变了,虽然体现为分数,但分数包含对价值观和关键能力的衡量,并不只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学生已经无法单靠刷题和总结套路应对高考,需要变“等食”为“觅食”,强化阅读与表达,忌以笔头勤奋掩盖思维懒惰,及早明白此生所爱做好人生规划。

  

  不要勉强当“文科物理生”

  

  大学专业对高中学习科目有明确要求,例如医学专业通常需要考生有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科成绩。大学的录取名额中,物理方向和历史方向的录取比例大致为7:3。省实、执信、广大附中等高中,选择物理的学生占八成左右。

  “新高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科,但不可否认,在大学的录取中,有物理成绩的考生专业选择面更广,因此出现了“偏文科思维的物理生”。此外,一些学生可能物理、历史都不突出,但物理高考录取率更高,因此选择物理科。

  “文科思维的物理生,有时候思维很难撬动。”执信中学物理老师李峥介绍,对这样的学生要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基础原理教得更慢一些,难度降低,课堂多提问暴露同学们的问题;多举生活中熟悉度高、形象化的例子;多做实验,多动手操作、多实践性的作业,引发学生兴趣,慢慢引导他们往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方面转变。”

  在这样的教学下,一名高二物理30多分的女生,高三物理高考考出了100分的成绩。李峥老师建议“偏文的物理生们”,“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要希望直接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而要有毅力跟知识死磕、自己搞清楚是什么、为什么”。

  广东实验中学物理科组长吕黎洁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学科,不提倡为了专业的选择而去勉强选择物理的“文科物理生”,毕竟物理和历史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还是有较大差异的。

  

  要更加注重初高中衔接

  

  “新高考”的新变化、新要求,反作用于初中,对初中、高中的教学衔接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体现在历史学科。

  因为高中教学是以初中掌握基本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方式、主题和系统的深化理解。高中教学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给学生补基础历史知识。

  广州市执信中学历史科组长刘琴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例,初中学生感性体会认知古希腊文化的辉煌,古罗马文化的具体成就,基督教怎样产生、历史转折点,民主制度的萌芽等,“到高中这部分内容只有一个课时,着重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与中世纪欧洲传承上的逻辑关系,注重学生的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不可能也没有时间去把初中需要掌握的基础历史知识再重复一遍”。

  因此,在完全中学(具备初中和高中的中学),非常注重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例如执信所有初中和高中历史老师,人手一套初中和高中历史教材、课标。初中科组和高中科组,经常联合教研、备课、课例展示。

  去年,历史首次纳入广州中考,初中历史教材、课标也有所变化,其要求本质与高考一脉相承。刘琴建议,初中生要打好历史基础,历史教学也不能只是为了应付中考去而教,而要落实课标要求,真正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高中学习打下基础。

  

  要变“等食”为“觅食”

  

  “新高考”要求学生能解决现实问题,对学生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

  广大附中数学科组长项华乔提醒同学们,要做好思想准备:不能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要主动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再到提升素养;在实践中探索、思考、归纳,这个过程得自己完成,没有任何人能替代。

  从“等着喂”,到自己“觅食”,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也许是痛苦的、不知从何改起。学生要跟随老师的节奏,课堂上接住老师抛出的每一个问题、积极思考,而别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让别人回答去吧。老师的问题就是“思维阶梯”和“脚手架”,日日攀爬,最终会到达思维的高峰。

  一些同学上课抄笔记、下课做练习,天天勤奋地写写写、学学学,但还是没有学好,感觉很郁闷。

  这样的同学不妨问问自己,真的有思考梳理清楚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学科有全局性的把握、对所有原理来龙去脉都清清楚楚、对问题有分类归纳总结吗?是不是陷入了“用笔头的勤奋掩盖思维懒惰”的误区?

  

  走出题海丰富生活体验

  

  去年7月国家“双减”政策雷霆落地,校内减作业负担、校外减培训负担。不少家长不理解:“不补习、不刷题,高考还在那里,拿什么考大学?”

  但以“新高考”在考试端、教学端、学生端的要求变化,反推幼儿园、小学、初中孩子需要做的准备,再回看“双减”,背后逻辑呼之欲出:让孩子走出题海、走出教室,从小体验生活、海量阅读,最终才能用丰富的内心涵养高中知识,从而面临高考时毫无惧色,考出真我。

  广东实验中学英语科组长、高三备课长莫影春表示,“新高考”强调全面考查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单靠多刷题和总结套路已经无法较好地应对新的高考。学生要夯实基础知识,锤炼关键能力,突破学习瓶颈,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比较好适应高中的学习要求。

  “新高考”强调在陌生的情境下考熟悉的知识,前提是学生要架构知识体系,还要有生活经历,因此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丰富的生活体验非常重要。

  广大附中语文科组长刘静表示,对学生、家长来说,一味沉迷题海不问窗外事的学习方式应被淘汰了。学习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而是重领悟思考,灵活运用,要多阅读,多表达。

  例如,作为最“国际”的学科——英语“新高考”考查文化意识,要求学生了解各国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具有文化包容性。例如去年八省联考读后续写题中提到纸袋子,有的同学不了解外国人为何喜欢用纸袋子,它通常用于装什么,于是答题中写到用纸袋子装千斤顶,不符合实际闹出笑话。

  “如果学生知识面广,了解题目涉及文化背景会有助于做题,不了解就增加了对题目文章的理解难度。”执信中学英语副科组长谭翠表示。

  但文化意识涉及万千事物、千变万化,靠刷题或老师补充,是无法全面覆盖的,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学生对大千世界兴趣广泛、多方涉猎。

  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也需要学生从情境化的题目描述中提取信息,灵活使用掌握的相关学科方法,解决问题。尤其是物、化、生有实验考题的学科,实验题目通常要求学生一句话表达清楚原因、结果,因此,阅读和表达能力要强。

  

  明确兴趣志向做好人生规划

  

  以前“文理分科”,共同的语数英之外,理科生考理综(物理、化学、生物),文科生考文综(历史、地理、政治),但“新高考”学生高二开始“3+1+2”选科走班,大学专业规定了高中对应哪些学科才能报考。也就是说,高一下学期,学生就要考虑做出人生第一个重要的选择:未来从事什么专业?从而倒推“1+2”选物理方向还是历史方向?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中,搭配哪两个学科?12种排列组合择其一,大概率就是一生精修的职业方向、安身立命之本,凭此仗剑走天涯。

  因此,在十六七岁的年龄,就要求学生认识自己、设定职业目标并做出人生规划。如果之前的成长过程中,这个孩子只泡过题海、学校与补习班两点一线,如何知道自己的志向与爱好?如何选择并决断?家长是否应该打破唯分数论的价值取向,切实通过学习为孩子的人生奠定基础?

  多位名校校长、学科组长表示,高考指挥棒已经变了,虽然体现为分数,但分数包含对价值观和关键能力的衡量,并不只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建议中小学家长们,培养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让世界成为学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