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华松 最近,北京市朝阳区公布了2022年公考拟录用人员名单,引发热议。从拟录人员毕业院校看,大多是名校毕业生,其中不乏海内外顶尖高校,从学历构成看95%以上是硕士及博士。就岗位门类而言,最“卷”的要数城管,外交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两名硕士考取了朝外街道的“城管队员”,曼彻斯特大学一名硕士考上了崔各庄地区的“城管监察岗”,酒仙桥街道更是录取了一名北京大学博士,岗位是“城市管理执法岗”。 一些人觉得这些基层岗位招录顶级学校的高学历人才,实属“大材小用”,且上述岗位开出的工资并不高,却招来很多人报考,无非是看上编制及北京户口。对此,我并不认同。 其一,基层是窥视真实中国社会的一扇窗口,不深入基层,很难说了解当今之中国。基层工作往往需要与群众直接打交道,可以感知民众真实的劳动场景。勤勉聪明与智慧的中国人民,活泼生动与感人的中国故事,富有中国特色的治理逻辑与实践,都来自基层。基层能让人知晓与理解真实的中国,因而是一个充满能量与营养的富矿区。不妨设想一下,某公职人员一入职就坐办公室,对基层情况的了解只是通过道听途说,然后,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撰写相关文件,拟定相关政策,试问,这样的文件与政策能指导实际工作吗?执行与落实得下去吗?换言之,年轻的公务员们不深入基层,不扎根基层,不密切联系基层群众,不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很难说真正了解与理解真实的中国社会,因而也很难做到高质量地为民服务。 其二,高学历者的全面成长与进步,有赖于去基层淬炼。一方面,大凡高学历者,其理论功底相对深厚,会做实验,擅长写论文,能发论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够轻松从容地适应岗位需求与社会发展,因为真实的知识一定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而非学校课堂。这必然要求新入职的公务员们要多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锤炼与打磨自己,全方位提升自己,才能在工作中站稳脚跟。另一方面,不少高学历者在校期间只专注于读书,鲜有机会或没有时间留心与关注“附近”,后遗症是进入工作岗位后,喜欢高谈阔论,却眼高手低,这恐怕并不有利于其个人成长与发展。改掉上述陋习的途径与方法是去基层锻炼,走到群众中去,虚心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 另外,我还注意到北京近期发布了《北京市2022年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支农工作招聘公告》,公告称计划招聘461名高校毕业生担任乡村振兴协理员,到农村从事支农工作。无论是针对乡村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还是针对城市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广袤的中华大地到处都有值得年轻人挥洒青春与汗水的热土。我不禁想起若干年前迷恋的一部叫《最美的青春》的电视剧,该剧讲述的是以冯程和覃雪梅为代表的北京大学生们,甘愿扎根于曾经寸草不生的塞罕坝沙漠,植树造林,挥洒热血,几十年如一日,终于把沙漠变成了绿洲。 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热爱基层,深入基层,融入基层,向基层群众学习,在基层实践中成长,为基层发展贡献力量,兑现自己最美的青春。 (作者是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
即时新闻
基层招录顶尖人才:
是“大材小用”还是“人尽其才”?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4月22日
版次:A02
栏目:热点快评
作者:姚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