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花都校区人工智能创客中心 |
广雅本部冠冕楼 |
广雅花都校区冠冕楼 |
广雅花都校区冰雪中心 |
广东广雅中学校长叶丽琳 |
文/何宁 图/学校供图 134年前,两广总督张之洞花了一年多时间,选址羊城西面源头村开办广雅书院,自此,广雅文脉,弦歌不辍。2018年,广东广雅中学启动新校区的筹建,精心选择了花都湖畔一片静谧美好的地方作为新校区,传承繁衍广雅文化,开枝散叶教化育人。 从2020年9月开办至今,广雅花都校区既传承了广雅百年书香正脉,又极具现代化理念及时代精神,学校每一个场馆都赋予了特殊的育人意义,展现了广雅文化的精髓。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完美结合,以环境赋能性情,以典雅浸润心性,以历史孕育厚重,以科技助飞未来。 待接近建设尾声的空铁大道(原雅瑶中路)全程隧道通车后,广雅中学一校两区之间,不到30分钟车程便可到达。广雅花都校区在场馆建设和环境育人上如何继承本部的优良传统?广雅一校两区在师资和育人上如何联动?未来两校区如何发展?……广东广雅中学校长叶丽琳为我们深度解析百年名校是如何探索出一校两区共联赋能、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的高质量办学路径—— 厚重文化,一脉相承 以敬畏之心构建人文空间,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羊城晚报:广雅本部校区经典的中轴线、影壁、红墙黄瓦、冠冕楼、无邪堂、琼华楼等特色建筑,花都校区都精心复刻了过来。为什么文脉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如此重要? 叶丽琳:国际上流行评价百年名校的标准通常是:一是校名是否延续;二是校址里是否还有延续教育功能的场所;三是育人理念是否传承。从1888年张之洞创校至今,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广雅一直屹立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潮头。如果把广雅比作一棵大树,能够经历风雨而顽强生长,说明这棵树的根基非常牢固,深深扎在土里。而这根基,就是广雅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文脉。 广雅从创办者到山长,再到校长,一直都以敬畏敬慎之心构建人文空间,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让师生在端正宏大和悠然有序的空间里,“日知其所无,月不忘其所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不断沉淀他们内心最渴求的愿景,从而形成笃定的君子品格和丰厚的文化修养,实现物境、情境和心境的和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言,环境即教育。言简意赅,却道出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学校育人的所有影响均可归结为文化,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育人。 广雅文化底蕴深厚,新校区从选址到校园布局和建设,都要十分慎重,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传承广雅优良的传统,把这一文脉延续下去。 羊城晚报:广雅花都校区在校园设计中具体是如何传承百年广雅文化的? 叶丽琳:广雅花都校区是著名的建筑大师何镜堂院士及其团队设计的。在设计花都校区之前,何镜堂院士就来到广雅本部和花都校区实地考察,对百年广雅的文脉传承如何在新校区得到充分体现给予了高度重视。 百年广雅校园的人文空间设计和谐有序,校园整体布局宛如人之脸谱,方正饱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字脸常被认为具有忠义、耿直、坚毅、果敢的性格,这种布局与张之洞取名广雅,取义“广者大也,雅者正也”形意相通,一脉相承。 中轴线上的山长楼、含英楼、无邪堂、冠冕楼,恰如人的口、鼻、额;东、西斋设计在脸颊处,使整体造型更加传神逼真;横贯广雅东西的莲花池,像人的眼睛,是广雅之眼,炯炯有神,透视古今;悠悠莲池旁,东有濂溪祠,为纪念宋代理学宗师周敦颐而修建,西有莲韬馆,是山长起居及接待学生的地方,绿树成荫,生意盎然,构造出一个清幽和谐的书香庭院。 何镜堂院士说:“建筑是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建筑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人类提供一个最适宜创业和生活的美好空间环境。”这与广雅一直以来的育人理念和人文环境不谋而合。在广雅花都校区的设计中,何镜堂院士及其团队十分尊重广雅的历史文化,每一栋建筑、每一个场馆,都是一起商讨出的最优方案,在建筑中渗透着文化,且具有丰富深远的广雅元素与内涵。 “品重学成,冠冕群伦”,这是我们对广雅人优秀品质的高度凝练和深切期望。广雅冠冕楼是广州市名楼也是广雅标志性建筑,广雅书院创建之初,最雄伟高大的冠冕楼就作为藏书之用,如今是学校博物馆。花都校区的冠冕楼同样是集图书馆和校史馆的功能,设在花都校区校园的正中心,气势雄伟,入口大门就像是一本翻开的书,寓意着同学们在此求学可以启智润心,培根铸魂。今年暑假,冠冕楼就可以完全开放了,从此开启花都校区“1+7”的书香校园模式,“1”指的是一座图书馆,即冠冕楼;“7”指的是学校每层教学楼都有一个温馨便捷的书吧(共有7个),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阅读。因为,热爱阅读、重视修养,一直以来都是广雅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广雅学生应该有着与众不同的书卷气。 科技助力,师生联动 成功探索出“一校两区”管理和师资配置模式 羊城晚报:名校在探索一校多区的办学过程中,很大的一个难点是师资储备问题,广雅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叶丽琳:广雅本部校区的莲韬馆原有张之洞手书“莲韬馆”正楷木匾悬于门楣上方(此匾现仍珍藏在本部冠冕楼里),匾的左下方有数行小字跋语,解释其中含义是:“韬”就像一个袋子包着莲子,施以营养,让莲子得以茁壮成长。 百年来,广雅一直秉承着“莲韬”的优良传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秀师资,正如“莲”之“韬”,滋养学生的生命,成就学生的成长。这是张之洞与师生共勉之辞,更体现出张之洞在创办广雅时,就已经深刻意识到优秀的师资是学校的立命之本。 早在2017年,广雅在花都校区设计之初,就提前着手储备优秀师资,并得到花都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创“借编”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了大批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与海内外一流名校毕业的精英新锐,安排在广雅本部校区进行重点培养。 至花都校区2020年正式开办之时,已有近百位教师在本部校区培训、跟岗与上课,大部分老师已经完成了一轮高中循环教学,并涌现出一批专业精深、年富力强的青年骨干。 广雅两个校区的老师每学年根据工作需要统筹安排,按同等水平配置。目前,两校区的老中青教师比例保持一致,硕博学历和中高级职称比例均省内领先,具备很强的教学科研实力。经过两年的积极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一校两区”管理模式以及师资配置模式。 羊城晚报:两校区师生是如何联动的? 叶丽琳:在师生联动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是科技助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雅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2021年,广雅中学智慧教室全面建成,覆盖一校两区的全部课室、实验室及各类功能场馆,实现了智慧课堂在常规教学中的全过程、常态化、强交互、大数据应用。学校用信息技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变革,让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基于智慧课堂技术支持下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丰富了智能平板课堂的多种互动功能,打通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时空限制,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大为普及,有效推动了“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此外,广雅花都校区建有4间超高规格的“5G”智能录播室,可以轻松实现两校区师生线上同步备课、上课、评课,顺利开展双师课堂。2021年7月,广雅中学荣获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 二是科学统筹。学校按照两个校区的班额设置,统一安排每门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与质量把关人。比如数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统筹管理两校区各年级数学备课组,与两校区的质量把关人一起负责组织进行两校区日常的联合集备、统一联考、同步评课、同步教研,确保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学生联动方面,我们也是两校区统筹安排,比如高一新生军训统一安排在花都校区进行;入学礼统一安排在本部校区进行,进行文化的浸润和洗礼;班主任节、科技节、艺术节及许多社团活动等也是两校区一起举行等,两校区师生思想统一,联动紧密,对“广雅人”三个字有着非常统一而强烈的身份认同。 场馆育人,课程创新 师生沉浸在书香中,锻造广博而雅正的自己 羊城晚报:广雅花都校区在课程上除了继承本部校区优良传统外,还有怎样的创新? 叶丽琳:课程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是学校教育理念的表征。广雅书院创办之初就注重“励士品而储人才”,注重培养“品重学成,冠冕群伦”的拔尖创新人才,课程设置颇具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格局与气度:不仅有中国典籍,还有西方课程,古今中西融为一炉,开国际视野,与世界接轨,为当时枯燥沉闷的中国教育带来一股清新之气。教育方法更是开岭南先河,从广雅山长朱一新的《无邪堂答问》的记载来看,当时的师生已能平等、开放、自由地进行讨论,老师在这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在这里审问、慎思、明辨,师生默契配合,教学相长,士君子“有实而善韬”,学子“广博而雅正”。 一百多年来,广雅引领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创建了许多个全国第一:如全国第一个实现男女同校的学校,全国第一个采用中学新学制,全国第一个设置学科主任制和首创班主任制的学校等。 学校近年来推进实施的课程改革,从学术领域、特长领域、成长领域、实践领域等四大核心领域形成具有鲜明广雅特色的博雅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知识广博、品行雅正”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开设课程总数超过500门,每年均有3000多人次参与课程学习,广受赞誉。 广雅花都校区的课程在广雅原有课程体系上又有所创新,主要体现在场馆与课程的有机结合。花都校区占地面积268亩,宽广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的功能场馆,这些场室更多体现了科学和科技元素。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每一门科目初高中都各有一层楼的实验室,并且多个实验室的设计获得国家专利;骋逸楼是科技和艺术中心,里面有不少人工智能创客空间,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艺术特色活动;学生社团也是课程的一部分,每一个社团均有一个专门的社团专用室,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发现自我;花都校区还建有全省公办学校的首个真冰滑冰场,建有超高规格的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配置,均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 羊城晚报:您在广雅花都校区建设中付出不少的心血而且颇有心得,您理想中的它是一所怎样的学校?现在看来,实现了您当初的理想吗? 叶丽琳:不管是谁来到广雅本部,总是有相同的感受——这是一所充满文化气息的书香庭院,师生能很快静下心来,浸润在文化中,滋养润泽生命。我理想中的新校区也应该如此:走进广雅花都校区,就能品味先贤们留下的磅礴大气的楹联,仰视富含意蕴和美好愿景的楼名,拜读奏折的时候,都会感受到创办者的教育救国之志和对人才培养的呕心沥血。 从2018年广雅花都校区开始筹建到现在,4年时间里,这里每一天都在发生可喜变化,如今,花都校区全面落成,这所园林式的、外呈民族化、内显现代化的菁英学府,更显体态巍峨,典雅端庄。校园集教学、科技、艺术、生活、运动五大功能区于一体,阅读天地、创客之家、数制工坊、智能录播室、高端探究实验室等多元学习空间,将以环境赋能学生成长。我相信,传承百年书香正脉而打造的全新校区,一定具有独特的办学品质,这将是未来科技精英的摇篮,也将是中国新教育的试验田,承载着我许多教育的理想。作为校长,我憧憬着广雅花都校区未来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以后的模样,并对此充满无限期待和祝福。 广雅印象 读懂广雅 读懂教育 距离我上一次专访叶丽琳校长,已快十年了。 这十年里,我们的变化都很大。看着叶校长双鬓的银丝,慨叹岁月不饶人的同时,我更能感受到这些年她为广雅的发展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 听叶校长细细说起广雅花都校区建设的细节,我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固执”的她。 25年前,叶校长已经是人大代表了,她敢想敢言敢做,总是奔走在解决民生问题的道路上。她可以“固执”到十年如一日为广州水泥厂的搬迁而奔走疾呼。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依旧是“固执”的,这一次,我看到了她在广雅花都校区建设细节中的“固执”。 对于广雅这样一所文化厚重的百年名校,在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建设新校区,谈何容易?这事关一所百年名校如何在今后五十年甚至上百年赓续文脉,勇立潮头。 叶校长选择了沉下心,埋进故纸堆,从原点出发,重新研读张之洞创办广雅书院时的初衷。漫步在校园中,在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中,尝试着与梁漱溟等广雅名士对话,细细品味广雅环境育人的独特魅力。 我第一次去广雅花都校区参观,就被惊艳到了,不仅仅是学校空间大,场馆多而丰富,而是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环境育人的细节,无比用心。比如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不管是硬件设施、师资配备、课程设置,都是顶配;宿舍里面不仅条件好,宿舍外还有一个可以休憩、运动、下棋、看书、聊天的小花园;体育馆里竟然还有真冰滑冰馆…… 广雅花都校区是著名的建筑师何镜堂院士带领他的团队设计建造的,在建设的过程中,叶校长提出的建议基本都被何镜堂院士采纳了。他最后还跟设计团队说,一切尽量按照学校的要求来改,尊重学校在教育理念方面的专业性。 我想,叶校长的“固执”,是因为有广雅的文化自信和教育专业的底气。这也是广雅人的独特气质。正如广雅校友林昱为母校作词作曲的《心茧》中所唱的那样: “广雅文化剪不断, 化作内心的茧, 匆匆已那么多年, 务本求实的心没变。 小桥流水之间, 最美的好几年, 就算未来多艰难, 是你让我勇敢前行。” 广雅就是一部厚重的教育百科全书,读懂了她,也就读懂了教育。 ·何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