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杜卉 |
羊城晚报周末特约主笔 周云 继崔健上月线上开唱“继续撒点野”后,5月27日晚,罗大佑举办首场微信视频号个人演唱会。以“童年”为名,从《滚滚红尘》开始,这场大型“回忆杀”演唱会几乎囊括了罗大佑的所有金曲,包括《童年》《梦》《爱的箴言》《恋曲1990》《光阴的故事》等。摇滚老炮儿转场线上,刷屏社交网络。据视频号实时数据显示,观看人数超4100万,点赞数超8300万。 最近,在视频号举办个人演唱会似乎已经是一股潮流,从上月的崔健,到昨天的罗大佑,都在网络掀起巨大的波澜。这些老男孩或者说老男人激起的怀旧情绪,在网络空间弥漫,俨然已经成为2022年一大文化景观。 广袤网络空间中,千万人参与的共鸣场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青春总是有音乐的伴随,因此音乐最能激发人们关于青春的记忆。那些曾经的欢乐和悲伤,当一首老歌响起,瞬间会浮现在心头,在当下的日常生活相映衬之下愈发五味杂陈。这本来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但是人的情感和体验也是可以分享的,特别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有很多共同的经历,容易产生共同的集体记忆。跟个人记忆一样,音乐也是非常重要的集体记忆的载体。一个歌手、一首老歌,就能让整整一代人浮想联翩、心潮澎湃。 演唱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巨型的KTV现场。所有的听众,其实也是参与者,共同营造了现场的氛围,在一个巨大的场域,集体分享了记忆、情感和情绪,在相尽欢娱中,共同完成了一个音乐文本的创作。 新冠疫情之下,演艺生态发生了巨大改变。当演唱会“加持”了网络、“加持”了视频号,传统演唱会产生的各种效应被无限地放大。 这个效应首先当然就是规模效应。著名的迈克尔·杰克逊布加勒斯特演唱会,现场观众高达7万多人,全球观看直播的电视观众达到了50多万人,这在传统演唱会的模式之下,已经是不可复制的神迹。但在网络时代,这个记录已经被轻易地打破了。今年4月15日晚,崔健“继续撒点野”首场视频号线上演唱会收看人数超过了4400万人。 线上演唱会固然无法营造出传统演唱会狂热的现场氛围,但是却能够在一个更为广袤的网络空间中,用网络特有的方式,制造出一个千万级别的人数参与的巨大共鸣场域,如此声势浩大的氛围同样令人震撼。这一点,相信在崔健、罗大佑等乐坛“老炮儿”线上演唱会的当天,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关于他们演唱会的各种消息,迅速地占领了朋友圈、微信群。 传统的电视转播,固然也能让观众或者听众的数量达到一个很高的数量级,但是电视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无法互动、无法交流,永远是单向度的输出,无法把观众在同一时间拉入同一个场域当中。但是互联网做到了真正的“同声同气”,观众在收看线上演唱会的同时,能够随时地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感受,宣泄自己的情绪,分享自己的情感,并且同样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一场线上演唱会,能够在一瞬间,唤醒数以千万计的人的共同记忆,把他们的情感调到同一个频道上。 “爷青回”背后,青春与理想的共情 当然,讨论演唱会,只讨论线上线下这些形式问题,而不讨论演唱会的主人公,是可耻的。换句话说,如果换另外一个歌手,不一定会产生“爷青回”的效应。事实上,从崔健到罗大佑,视频号演唱会的巨大成功,离不开歌者本身——他们,是关于青春最优秀的记录者。 青春的主题就是爱情,崔健和罗大佑是爱情最好的诠释者。崔健的叛逆姿态,即便是在面对爱情的时候,仍然表露无遗,他的很多歌曲都是在叙述向往和离开的故事。罗大佑则是低吟浅唱,徐徐道来,说尽对爱情的渴望、体味或者失落。爱情是美好的,也是残酷的。罗大佑讲述的是美好的爱情故事,而崔健则像一把刀子,揭示了爱情的残酷。不管怎样,他们的作品总是能够产生直击人心的力量。无论是撕心裂肺,还是轻抚心灵,时过境迁,都蛰伏在心的最深处,成为日渐迟钝的心灵最柔软的那一部分。当看到已经花白头发的罗大佑或者永远带着五星帽的崔健出镜的时候,柔软就会被触动,以至于潸然泪下。 崔健和罗大佑不同于一般的歌者,是因为他们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面对时代,他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是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而那一代的青年,又是迷茫的一代,理想主义的大旗,遭到了现实主义的撕扯,令他们不知所从。崔健和罗大佑并不是导师,不是指路明灯,但他们摹画出了那一代青年对时代的迷茫,那种不知所措、无能为力的状态,以及又近乎于本能的对理想的坚持。这让青年产生了莫大的共情,这种共情,又成为追逐理想的力量。今天,当崔健和罗大佑的歌声再次响起,会提醒已经成为老男孩或者老男人那一代青年,不管理想当下是否仍然在坚持,但他们终究是有过理想,追求过理想的,这或许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