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5年前,9岁的小芳被查出近视100度,家长刘小丽带着她尝试了各种近视治疗方法:中医按摩、护眼贴、3D训练……如今5年过去了,小芳的近视度数不仅没有降下来,反而日渐高涨,达到了375度。和刘小丽有相似经历与担忧的家长不在少数。一些商家抓住家长的焦虑心理,推出各种各样的治疗近视产品和疗法,而一些使用过的家长直言被“坑”了。(5月30日《法治日报》)
受电子产品和不良习惯的影响,如今在孩子中有不少“小眼镜”。已经近视的孩子,体会了近视之痛;而近视孩子的家长中,不少家长或因为对近视治疗缺乏科学认知,或被不良商家的谎言所误导,纷纷加入“近视治疗大军”,其结果是花费不少钱,但收效甚微甚至越治越差。
“真性近视不可逆”,这样的医学常识,从专家到媒体之前经常进行普及。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6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按说,这样的权威结论,很多家长已经有所耳闻,也揭穿了商家“近视可治疗”的谎言,然而近视治疗市场依旧很火。
市场上,既有治疗近视的护眼贴、滴眼液,也有矫正近视、提高视力的治疗仪,还有苗医、针灸等方法宣称可以治疗近视。如果孩子是假性近视,通过科学方法可以治疗。但不少商家声称真性近视可治疗,其实就是一种“坑娃骗术”,一方面以治疗近视的名义从家长口袋里去骗钱,另一方面,治疗近视的过程对孩子也是一种折腾,而治疗效果很可能让孩子的近视度数不降反升。
所以,对这种打着“治疗近视”幌子的“坑娃术”“骗钱术”,必须予以精准打击。首先,要充分发挥孩子家长的作用。既要通过大力科普,让更多家长了解“近视不能治愈”这个常识,使家长们自觉抵制商家忽悠;也要鼓励家长积极举报商家虚假宣传、坑人骗钱等违法行为。另外,一旦家长经济上受损,而孩子近视度数不降反升,应通过司法途径索赔,可倒逼商家规范经营。
其次,对近视治疗市场违规行为专项治理并长效监管。对于商家的虚假宣传行为,比如“孩子的近视一贴就好”“不用做手术迅速摘掉眼镜”,应当依据《广告法》进行严肃查处,以杀一儆百。对于近视治疗产品的合规性进行摸底排查,凡是违反医疗器械、药品管理规定的要依法依规处置。从电商平台到相关监管部门,要对违规行为形成治理合力。涉嫌诈骗的,要依法予以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