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60后”匠人用龙船头承载民众的精神信仰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6月01日        版次:A14    栏目:    作者:周聪

     陈志君和他的龙头作品 受访者供图


  羊城晚报记者 周聪

  

  选料、开料、粗雕、精雕、打磨、上漆……“从龙嘴、龙须至龙鳞,在关键部位,每一次下刀都要精确,失手就再难以补救。”从15岁开始学艺的陈志君,已经雕刻龙头40多年。

  陈志君生于广州东部的增城区仙村镇。这里河网纵横,是东江水系龙舟最盛之乡。龙头雕刻(传统龙舟)是增城仙村镇传统雕刻技艺。

  作为龙头雕刻技艺项目  区级非遗传承人,陈志君回忆,从15岁开始,他就跟随父亲学做木工,18岁开始就常常在父亲身旁通过观看,学习雕刻龙头的手艺。直到22岁,陈志君才开始动手雕刻第一个龙头。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民间龙舟活动复兴后,龙舟制作还没有进入船厂化生产。村集体要订造龙舟,就要聘请造船师傅前来在本村造船,还要找师傅雕刻龙头。正由于陈氏家族木工手艺有着一定的知名度,所以很多当地和周边的人们都会聘请陈志君的父亲雕刻龙头。陈志君也在这样的背景下,练就了出色的雕刻手艺。

  随着龙舟活动发展,龙船厂开始出现,从造船到雕刻龙头,船厂包揽了所有环节。民间雕刻龙头的匠人开始渐渐淡出人们视野,陈志君就是其中的一位。

  直到近年,仙村当地的青年龙舟队订造了新龙舟,龙舟队希望能够按照传统的老龙头模样,雕刻新龙头,他们向村中老人多番打听,得知镇上家具厂的老板陈志君就是陈氏龙头雕刻传承人,于是就上门请陈志君再次“出山”。

  陈志君随父学习时,就被教导要了解龙船头所蕴含的龙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雕出工艺卓绝、神形兼备的龙头。

  “传统不能没有,根基不能缺失。东江龙船精髓就在于龙船头!我希望雕一个有生命力的龙船头,我把它当一件艺术品来造。”对于雕刻龙头,陈志君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一条龙船的龙头代表一条村的形象,特别是以前留下来的老龙头,当中记载着每村不同的故事,是龙舟文化的载体。所以,龙舟精髓就在于龙头,在东江流域中,龙头是龙舟的一大特色。

  每当一个村子的人来约做龙船头,陈志君都会询问对方村中的历史民俗典故,再将每个地方所信奉神灵的特点融入龙头创作中,因此每一个龙头都是独一无二的。“村民对龙头满意,我也就高兴了。”陈志君说。

  陈志君告诉记者,在雕刻过程中,还要融入自己的想象,对龙船头各方面进行再创作,既要神似又要形似。一个工艺卓绝的龙船头,应显示玲珑浮凸,每一个角度都有美态,龙船在江上扒起来的时候,有飞的感觉。而龙头也要有跃出水面、飞起来的感觉,要具有生命力。

  在陈志君看来,龙船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就是反映民众的精神信仰与感情依托。他所坚守的,是同心协力、永不言弃的龙舟精神与昂扬向上、激流勇进的民俗生命力。这种精神文明的物质载体就是“龙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