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高考作弊疑云结果公布:

快速回应公众疑问,是对高考公平的最好维护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6月09日        版次:A06    栏目:首席评论    作者:阅尽

  □阅尽

  

  这两天,高考数学卷涉嫌泄题之事传得沸沸扬扬。6月7日,即所谓“泄题卷”上网当天,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便发布通报称当天高考数学考试结束后,有网民发布数学全国乙卷、全国新高考I卷部分试卷图片,被疑泄露试题。对此,该院高度重视,已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

  紧接着,今天教育部考试院又发布通报称经公安机关迅速侦查,涉数学全国乙卷事,系考中作弊,甘肃某考生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开考后拍摄试卷发至QQ群寻求解答未果。涉数学全国新高考I卷事,以及安徽某考生自称“考前押中语文全国乙卷试题”,均为网上恶意编辑的“占坑帖”,不存在考前泄题。虽然,侦查结果并非由公安机关公布,在程序上稍有瑕疵,但作为国家承担教育考试专项职责的主管部门,其发布的信息应该是可信可靠的。

  据考试院的通报称,高考数学卷涉嫌泄题案,经公安机关连夜侦查,不到24小时即告破案。这一方面迅速还原事件真相,及时回应了公众疑问;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家有关部门对高考问题的重视,不管是考场作弊,还是涉嫌泄题,只要有“蛛丝马迹”,都会第一时间立案,第一时间侦破,绝不拖沓。

  从通报看,今年高考数学乙卷是考中作弊,而非泄题。这也可说是不幸中的万幸,否则,不知又要拖累多少无辜考生重新考试,甚至付出更大的代价。对相关考场的监管失职等问题,后续也必将受到严厉查处。

  高考,一向是我国最公平的考试,事关无数学子的前途和命运,其考场纪律之严、监管处罚之重从来都不含糊。近年,对考场监管手段和程序愈益严格规范,如不得携带手机等电子设备入场、考场周围屏蔽无线信号等,对组织作弊等行为的处罚甚至入了刑法,情节严重者可处3年以上7年以下的有期徒刑。高考前,相关机关往往还会发通告提醒考场监管纪律等。

  即便如此,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者从未绝迹,这也提醒世人,不要低估人性之恶,任何时候都要警钟长鸣。以这次甘肃考生的作弊为例,许多网友质疑,手机到底是如何带进考场的?手机拍照、上传网络,为何会不被发现?监管又干什么去了?尽管这起作弊案有了初步结论,但公众的类似质疑以及考场的监管漏洞是怎么造成的,显然还需要有关部门给予进一步的解答,并尽快填堵漏洞。

  考场作弊,可谓自古已有之恶习,自我国科举制度问世起,就几乎相伴相生。正因为此,历代对科场舞弊的处罚也相当严苛,如明代对科场作弊者要施以杖刑,还要被流放,清代对舞弊考官甚至“斩立决”,即砍头等。文学泰斗鲁迅的祖父,就曾因试图行贿考官而差点丢了脑袋。严刑峻法,既是为了严明考纪,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考场作弊任何时候都是可耻的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特别是高考作弊,更是不可触碰的红线。这一点,对参加高考的学子来说,必须要有清醒认识。金榜题名,靠的是平时的勤奋努力,寄望通过不正当手段博取好成绩,既不靠谱亦会害人害己,留下人生的污点。多年后回过头看,自以为聪明之事,很可能是一生中最傻最蠢的事。对于教育和监管部门,严肃考风考纪,则要常抓不懈,特别要防范新型作弊方式,永远不可掉以轻心。

  (作者是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