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在野猪面前低个头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6月15日        版次:A12    栏目:    作者:姚华松

  □姚华松

  今晨,我给远在老家的母亲打电话,得知她和父亲昨天下午一直在寻野猪——最近野猪出没频繁,把家里的花生地弄得一片狼藉。

  我打小就知道,老家山里有野猪。大舅嗜酒如命,在半山腰承包了很多地,种了很多稻谷,专用于酿酒。喝酒得有菜,所以他每年都会去深山老林里设下陷阱抓野猪。一头野猪,就是他一年的下酒菜。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和小伙伴在上学的路上也偶尔会邂逅三四位拿着铳的猎人,一人带一只狗,隐约还能看到他们背上的笼子里有捕获的野兔。小时候听爷爷讲,更早的年代,那大山里别说野猪、野兔,就是豺、狼、老虎、蟒蛇等,也偶有出没的。但到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人们对自然的各种改造行为不断加剧,汽车等机动车辆进入广大乡村地区后,我们便很难再寻到野生动物的踪迹。

  所幸近十年来,上述情况得到很大程度的反转。很多人进城发展乃至定居,很多村庄人少了,加之燃气的普及,上山砍柴的人都少了,竟让此前藏匿于大山深处的动物又有机会出来活动了。有些野生动物甚至堂而皇之地自由出入于田间地头,选择与人类比邻而居,有人类种好的东西可以偷吃,它们何其开心。

  听母亲讲,现在不只是野猪“欺负”他们这些留守老家的人,野狗也会过来凑热闹,偷吃他们养的鸡,所以现在他们养的鸡也不敢散养在稻田、菜地、河岸上了,不得不圈养起来。怪不得这几年我回老家喝鸡汤,总觉得味道大不如从前,原来是这个缘故。父母说,野猪、野狗的频繁入侵着实让人头疼,它们数量太庞大,品性又太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但他们除了发几句牢骚,基本上无计可施,我也只能在口头上安慰几句——人与动物斗,自古有之。既然是斗,当然有胜有败,“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大可不必大动肝火。太在乎、太较真就不好了,还不如心胸坦荡一点,心态平和一些,低个头,认个输,坦然接受这种人与动物的共生、共存关系。

  我不禁想起一些日本动画作品,如宫崎骏先生导演的《龙猫》和高畑勋导演的《平成狸合战》。前者展现了在人类足迹少的乡野山林等地方,隐藏着的神奇动物,它们以人类难以发觉的方式默默生存着;后者以狸猫隐入人类社会或与人类抗争的方式争取生存的权利。这些作品的主角多是古怪但可爱的动物,它们非常通人性,但又以自己的方式生存。这或许正是一种参考与启示,让我们重新界定与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

  总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野生动物活动频繁,不正意味着自然环境变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