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何必造梦?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6月28日        版次:A10    栏目:    作者:刘荒田

  □刘荒田[美国]

  

  “我拈过东北的黑土,全世界仅有四大块黑土区,中国的东北平原占了一个。这是最肥沃的土壤,‘一两土二两油’,‘插一根筷子下去也能发芽’。我没有亲身踏上那黑土地,你得有那个福分,我的同事从那个地区来,脱下军靴,用大头针挖靴底的沟槽,把里面的黑土挖出来,放在雪白的公文纸上,大家传阅。我伸出拇指和食指捏起那么一丁点儿,像捏住一颗钻石,想起抗战时期流行最广的歌曲。黑土!人间的宝地!国家的祥瑞!农业的神话!”

  以上一段,摘自“海外散文第一家”王鼎钧先生写于96岁的作品《只要有土,只要还有土》。关于土,从来没读到这般具震撼力的细节。它就是乡愁美学的内核,张力足以支撑一部史诗。一位从东北来的同事穿着靴子,靴子穿了多年,已然破旧,恐怕已给好几个鞋匠修过。舍不得丢,因为手头紧,更因为舍不得。来到宝岛,山重水复,几多生死关口?他当众脱下,不是徇众所请的表演,而是一个庄严的仪式。

  鞋底沾的泥土太复杂了!故乡的泥土,藏在沟槽最底层,他拿起办公室的大头针,挑呀挑呀,才找到。它不难区分——以“黑”著称,来自东北平原最肥沃的土壤。同事把一小撮黑土放在雪白的公文纸上,供大家传阅。作者以两指捏起,“像捏住一颗钻石”。读到这里,我流泪了!

  王鼎钧先生的家乡山东兰陵,十年前名苍山,我2011年秋天去过,为了参加该市主办的第二届王鼎钧作品国际研讨会。会议期间,主办方率领与会者游览各处名胜,最后一站是“荀子墓”。此前已从展览会看到介绍,荀子曾两度出任楚国兰陵令,辞官后蛰居于此,著书立说。车子从酒香无处不在的市区开出,嗅觉马上提醒:这就是被李白写入千古名诗的兰陵美酒。在一公里多远的郊外停下,遗憾的是,此处和别的好几处古迹一样,修复或拓展工程正在进行,只有挖土机、运输机械和一堆堆建筑材料。天已全黑,靠手电筒的光,总算看到一个圆筒形大土堆,周围栽刺槐,墓上尽是土坷垃和荒草。碑石已移走,待工程竣工后再安放。刚才,热情的主人在车上指出,王鼎钧先生家族所居屋宇的方位,离这儿并不远。到了墓旁,他又告诉我,这位被家乡人引为骄傲的大作家,小时候爱在荀子墓一带玩耍,捉蟋蟀和蚱蜢。

  我灵机一动,从挎包拿出一张纸,折成袋状,抓起一把土放进去。回到旅馆,把土盛在塑料袋。打算下一次去纽约,拿它做拜访王鼎钧先生的手信。几天后,搭飞机回到岭南的居住地,惦记着这包土,打开行李箱却找不到。问太太,她说只看到一个破了洞的塑料袋。原来,土全漏进行李箱,太太以为是垃圾,倒掉了。

  这一绝大的遗憾,次年我去纽约拜访王鼎钧先生时,万分抱歉地说起,虽然这并非他事先吩咐做的。老人家报以微笑,无意就这话题展开。我心中留下悬念。

  十年过去,2022年1月,王鼎钧先生在一封电邮中对我说:“本来无梦,何必造梦呢?”这可能就是他心境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