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玲进在帮街坊理发 |
文/羊城晚报记者 侯梦菲 柳卓楠 图/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柳卓楠 “刘叔,头发剪好啦,靓啊!”81岁的饶玲进收起剪刀和理发推,用海绵轻轻为刘叔掸去碎发。 25日11时38分,送走最后一位剪发的老人,饶叔“周六义剪摊”收工。从早上9时忙到中午,饶叔终于能坐下来喘口气,他接过老伴郭玉香递来的一瓶矿泉水,一饮而尽。 饶叔和郭姨的义剪理发摊,设在广州黄埔区龙光峰景华庭6B栋的一楼大堂。从2014年10月18日“开业”以来,将近8年的时间里,如无特殊情况,每周六下午夫妇俩都会准时“出摊”,为社区的3000余名老人、残疾患者和儿童提供义务剪发服务。 “只要我还能站得稳,就愿意一直给邻居们义务剪发!”饶叔——这个有着37年党龄的老党员坚定地说。 社区暖心服务,让老人决定做志愿服务 一头乌黑的头发,身穿细格子衬衣、黑色西裤,脚蹬一双黑色的皮鞋——这是饶叔出摊的固定装扮,干净整洁、一丝不苟。 “饶叔退休前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他给大家剪发也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黄埔区联和街道龙华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许淑媛笑着说。 饶叔可是一位高材生。1959年,刚满18岁的饶玲进考入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考入大学后,他在勤工助学时学会了剪发。毕业后,他先后在上海、四川等地工作,最后在广州机床工业公司工作,至今还保持3项发明专利。 到了60岁,本该过上轻松的退休生活,为了多攒点钱,给女儿更好的生活保障,饶叔被返聘到企业继续工作。原来,饶叔的女儿患有精神类疾病,平时可勉强照顾自己,一旦发病就连吃饭洗澡都要别人照顾。 “2009年,饶叔搬到我们社区,我们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后,为他申请了相应的政策扶持。”许淑媛说,在社区的努力下,饶叔一家可以享受精神患者监护补助和残疾人护理补助,两项补助每个月共有将近1000元。 社区的暖心服务,让饶叔觉得很感动,“社区是我的半个家,我也想为社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用志愿服务反哺社会。”他说。 郭玉香说,他们老两口都是老党员,虽然决心为群众做点事,但是始终不知道做点什么好。 一次,饶叔在给家人剪发时,刚好被楼上邻居碰上。“饶叔,您在楼下支个摊、收点钱,可以给邻居们剪头发赚点零花钱。”邻居建议道。 “当时,我们周边的道路修建得还不是很完善,老人们出门剪发要跑很远,不太方便。”饶叔说,邻居的建议点醒了老两口:支个义剪摊,每周六给有需求的邻居剪头发,坚决不收费。 “2014年10月18日开始,星期六下午义务理发。”郭姨的学习笔记上记得满满当当,详细记录着他们近8年来,每周为群众提供义剪服务的情况。 “最开始,大家对我们的理发技术还不是很了解,人数比较少,后来越来越多。”郭姨说,现在基本上稳定在15人左右,“来的人多了,大家都自觉地排队。” 除了固定“摆摊”义剪,饶叔还要为社区内的残疾人士提供上门服务。 “只要还能站稳,就会一直义剪下去” 从2014年开张后,每周六饶叔和郭姨都会准时出现在一楼大堂。几把剪刀、两个推子、两把椅子,见证着他们8年的义剪路。 “剪刀我都用坏了几把了,社区还帮我买过一套。”饶叔说,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左眼看不太清楚了,站半天身体也有点吃不消。 “我们也曾考虑过义剪要不要继续做下去。”饶叔说,但每到周六,一看到很多老人在老地方等着他,他和老伴就又有做下去的动力。 69岁的谢城标是饶叔的老朋友,从义剪摊开张那天,他就开始找饶叔剪发。 “我剪发很固定,每四周剪一次。”谢城标说,饶叔知道他当过兵,每次都给他剪板寸。说完,他摸了摸自己刚剪完的头发,满意地走向义剪摊一侧的桥牌摊。 69岁的白晓光是东北人,也是饶叔的老朋友了。排队等剪发的间隙,他也会热情地搭把手,扫扫地上的头发。“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不容易!” 许淑媛说,在饶叔和郭姨的带动和影响下,现在社区成立了两支志愿服务队: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和雷锋志愿服务队。其中,郭玉香还是雷锋志愿服务队的副队长。 在郭玉香的志愿服务记录册上,饶叔的名字下面圈满了“△”——这个三角形代表着参加志愿服务的次数。“除了义剪,他也经常参加社区里的其他志愿服务。” 许淑媛说。 “我能做的事情很少,就是在能力范围内给邻居提供一点方便。” 饶叔说,只要自己还能站得稳,他就愿意一直给邻居们义务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