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梅州的五华革命烈士纪念碑 通讯员供图 |
梅州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图为在中央红色交通线梅州大埔汀江上举办的文化活动 通讯员供图 |
梅州正在筹建广东高性能电解铜箔区域创新中心。图为铜箔生产线 沈威 摄 |
羊城晚报记者 危健峰 丘锐妮 通讯员 辜昀玥 跨越 夏日傍晚,在梅江河畔的梅江公园、亲水公园、归读公园、芹洋半岛湿地公园,不少市民正休闲消暑。市民们或沿着塑胶跑道跑步,或三五成群地跳广场舞,或在对歌台唱山歌,抑或在露天剧场看原汁原味的广东汉剧,真实地展示着梅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的城市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梅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奋力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2020年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308.01亿元,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乡村振兴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走进梅州兴宁径南镇东升村,沥青道路、绿树花草、新楼小筑、小桥流水映入眼帘。近年来,东升村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打造集住宿、餐饮、垂钓、水上乐园、农耕体验为一体的月形山旅游区,形成了“乡村是公园、产业有支撑、村民稳收入”的典型发展模式。 在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也让该村成为典型。目前,大黄村建成了总投入1.5亿元、面积300亩的梅县(大黄)金柚产业园区,每年流转销售1.5亿多斤柚果,累计产值达3.5亿多元,是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东升村和大黄村的成绩,是近十年来梅州持续推进绿色发展,推动客家乡村振兴的发展缩影。如今的客家乡村,自然美景处处是,文明乡风处处显。 截至2021年,梅州全市5.3万户14.5万相对贫困人口脱贫,349个相对贫困村出列并建成新农村示范村,乡村振兴省级考核连续三年获“优秀”等次。同时,梅州已全面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64%,村村通自来水和农村集中供水实现全覆盖,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分别达97%和40%。 村居村貌的改善也为梅州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文旅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梅州,梅江的直坑村、筀竹村,梅县长教村、侨乡村,兴宁东升村、鸭池村等一大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文旅特色村及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目前,梅州制定了乡村振兴“1+N”政策,创新方法和路径,加快推动以产业振兴为重点的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增强农村内生动能、发展活力,努力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生动局面,推动梅州乡村振兴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努力培育更多经济增长点 梅汕客专顺利开通,梅龙高铁加快建设,瑞梅铁路获批建设;丰华等6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梅畲快线正式通车,新改建和改造国省道1000多公里,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创建成功……十年来,梅州不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硬实力”显著提升。 一路通达,八方来财。2021年,梅州规上工业增加值271.22亿元。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业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229.7亿元;全市10个省级工业园区(含集聚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全市30家骨干企业实现增加值186.57亿元。近年来,梅州“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活内生动力”,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经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目前的梅州正紧抓“苏区+湾区”发展机遇,重点在引进产业项目、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全力打造革命老区对接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试验区、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先行区、苏区探索共同富裕样板区。 革命老区振兴,离不开新兴产业支撑。《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把梅州铜箔产业列入河梅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支持广东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批准梅州筹建广东高性能电解铜箔区域创新中心。梅州正瞄准省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项目,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努力培育更多经济增长点。 同时,梅州还制定了《关于自然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障产业用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提高工业园区产出效益指导意见》等文件,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持续盘活历史文化资源 4367座围龙屋、526处文物保护单位、540多名将军、340位大学校长、36位院士、8位开国将帅……世界客都梅州拥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成为了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 2010年开始,梅州依托国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全面启动客家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工作。2018年3月1日,梅州施行《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这是梅州运用地方立法权保护客家围龙屋迈出的重要一步,接着还出台了《梅州市名人故居(旧居)保护利用实施意见》。 “文物由来第一流”,如今行走在梅州梅江区“一城两坊”(嘉应古城、攀桂坊、望杏坊),骑楼古街、客家民居、非遗小吃、书院祠堂等无不述说着这座城市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 延续城市文脉,激活城市活力。丰富的红色遗产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当前,梅州全市列入“广东省红色遗址名录”的红色遗址多达509处。为此,梅州提出,发挥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红色文化底蕴优势,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精心发掘保护革命遗址和文化古迹,更好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城市文脉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 近年来,梅州还大力实施《梅州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8-2035)》,以红四军纪念园、红十一军纪念馆、中央“九月来信”传递地同怀别墅、大埔中央红色交通线等为代表的一批梅州红色遗址和革命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修葺后焕然一新,闪耀着红色苏区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