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十 “物质生活书吧”,位于深圳福田区一条街道的拐角,在一幢居民楼的首层。临街的两面,都有大大的玻璃窗,且擦拭得干干净净。进得门,立刻感觉到扑面而来的静谧气息,甚至让人顿生一种脱俗之感,精神为之一爽。一应器物,桌椅、书架等,也都以朴素为主调。 在不算大的空间里,处处是书。 书吧里的书,既有借阅的,也有售卖的。借阅者可以买一杯饮料,咖啡、热茶或其它,选一个自觉合适的座位,稳稳当当地坐下来,可以从早晨到中午或晚上,饿了就在“吧”内买一份简餐饱腹。对附近居民来说,难得的是,它就开在街区内,只要想来,几步路就到了,不用坐地铁,不用坐公交。甚至傍晚出来散步,也可以顺便踱进去坐一会儿,拿起一本书翻一翻。 所以有人说,这是一间开在家门口的书吧,是一间为“你”而开的书吧。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现在很多人都在抱怨,国人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比例太小,热爱读书的人比例就更小,大多数人没有读书的热情,更没有形成很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整天忙于工作和生计,一旦有闲也盯着电视和手机,以至于素养普遍不高,脑袋里装满了杂乱的信息,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云亦云,无主见、无理想,等等。 面对这个事实,给人们提供更方便的读书环境,让人们很容易就读到书,会不会是一种可行的途径? 据介绍,“物质生活书吧”于2000年8月28日开始营业,至今已有二十二年的历史。22年来,该有多少人受益?该有多少人由此开始喜欢读书、热爱读书,并通过读书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成就自己? 这22年来,“物质生活书吧”也在不断的摸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作方式。简单来说,就是集书店、图书馆、酒吧、咖啡吧于一体,将书吧打造成了一个面向街坊四邻,既贴心又舒适,体验式与探索场景式相结合的消费空间。这样的做法,自然也提升了商铺的精神和文化属性。或许可以说,唯有这样做,才会使书吧坚持和发展到了今天。 这些年来,除了日常性经营,书吧还做了若干公益性文化活动,先后请来了著名作家白先勇推介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请来了著名导演许鞍华谈她当年的新作《玉观音》,请来了鬼才导演林奕华详解舞台剧《包法利夫人们》,请来了“全国十佳广告摄影师”王琛介绍游牧文化,请来了著名剧作家沙叶新发表他的“阅世戏言”…… 这些活动,不仅给街坊邻居们带来了新鲜的文化体验,同时也扩大了书吧的影响力。 除了上述活动,他们还有一系列其它富有创意的做法。比如,开创了“周末酒吧剧”,邀请深圳大学表演系的同学过来表演短剧。再比如,在民间DV艺术刚刚兴起之时,书吧就邀约当时的年轻艺术家们策划了一系列展览活动,诸如DV摄影节、DV下午茶等,一时风生水起,难能可贵。 不得不说,若干年来,书吧的种种努力,已经成为街坊四邻乃至许多深圳文化人的集体记忆。有人笑谈:“深圳的文化人,不在‘物质生活’,就是在去‘物质生活’的路上!” “物质生活书吧”的创办者晓昱女士原籍贵州,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曾在广播电台工作,并主持过两档节目《心夜航班》和《用声音抚摸深圳》,热度颇高,因此荣获了“深圳电台十佳主持人”称号。但就在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却选择了另一种人生:离职开办书吧。 人曰:世间有好财者,有好德者,有好名者,有好义者,有好美者,有好丑者,有好成者,有好缺者,有好热闹者,有好清寂者……然其他人好什么并不重要,重要在于,我们自己好什么。若有机会,我很想与这位“传奇的女子”好好地聊一聊。
-
即时新闻
家门口的书吧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8月02日
版次:A10
栏目:
作者: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