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碾米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8月02日        版次:A10    栏目:    作者:王元

  □王元

  

  如今的许多年轻人不知道碾米是怎么一回事,以为白花花的大米天生就是这个样子。这也难怪,他们在超市、农贸市场、米铺看到的大米就是那样的。因为现今的许多人没有务过农,不知道大米是经过播种、浇灌、施肥、除草、收割、日晒、加工等诸多工序之后才变成现在的样子,无法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在以前仅碾米这个加工环节就很不简单。

  碾米,即把金黄色稻谷脱壳变成白花花的大米的过程,在不少农村曾是一项强体力劳动。

  当时农村用来碾米的都是最原始的工具,包括初步脱壳的砻、进一步脱壳的脚踏石臼、吹去谷糠的风柜、筛选沙粒的簸箕等,整个过程耗时费力,碾两担米往往需要一天时间,男女老少齐参与,十分累人。

  碾米那天,仿佛一场战斗。先是女人擦洗各样工具,男人负责挑来两担稻谷,搬来大风柜,准备就绪后开始碾米。把稻谷分批次倒进初步脱壳的砻,男人负责推转砻。推砻可是重活,体力不支的人推一会儿就推不动了。体力强壮的人能一口气推上半个多小时,但也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连续干上半天,第二天多数人都会觉得腰酸背痛,没有力气再干活。

  好不容易把两担稻谷进行初步脱壳,人已累得不成样子,接下来要换成用脚踏石臼进一步脱壳,因为再用砻脱壳就会把米碾碎了。此时往往会换家庭主妇上场,在这种家务劳动中常常都表现出女人的天赋和忍耐力,男人干不了太长时间就喊累了,剩下的活就靠女人、老人甚至小孩来做。

  脚踏石臼不用太大力,老人和小孩也能踩得动,只是时间长了同样受不了,往往需要不断轮换人来干。小时候我喜欢干脚踏石臼这种活,觉得好玩。脚踏石臼装置由两大部分组成,一头是石臼,石臼直接埋进地里固定住。另一头就是连着圆柱状撞板的踏板,撞板与踏板构成7字形状,7字头就是圆柱形撞板,对准石臼;7字尾一长条就是踏板,约有2米长,固定在石臼的正对面,踏板尾部两侧装有粗壮的圆形木轮,用脚轻轻一踩就能把整个连着撞板的踏板另一头抬起来,脚一放开撞板就撞进石臼。整个工作就是遵循杠杆原理,从中可以看到老百姓的智慧。

  完成上述两个环节之后,进入除净谷壳和米糠环节。这个环节的劳动也不简单。要把混合着谷壳和米糠的大米分批倒进风柜上方的四方形大木斗里,之后要先打开大木斗下方的开关,同时不断手摇风柜的风叶,让谷壳和米糠随风从风柜的风口排出,大米就从风柜底下开口的木槽流出。至此整个碾米的主要环节基本完成。使用风柜这个环节难点在于打开大木斗下方的开关大小要适中,风要摇得大,否则就除不净谷壳和米糠。最烦人的地方在于满屋子都是扬尘,全身沾满米糠,过敏的人会浑身瘙痒。

  虽说经过上述三大环节碾米基本大功告成,但要吃到不含沙粒的大米还得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簸箕筛米。把除去谷壳和米糠的大米分多次少量倒进簸箕,用力左右上下抖动簸箕,使大米与沙粒最终分离。这个环节会让双手酸痛无比。

  之后,水车碾米替代了手工碾米,再后来,全自动碾米替代了水车碾米,彻底解放了生产力,以前农村中普遍使用的碾米工具几乎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