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齐喆:对工艺美术进入当代空间,我非常乐观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8月13日        版次:A11    栏目:讲座    作者:朱绍杰

     齐喆

    

  

  文字整理/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近日,微信绿苗计划邀请著名艺术家许钦松、冰墩墩设计团队总负责人曹雪、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雕塑家曾振伟等广东艺术界名家,在许钦松艺术基金会视频号开启直播,通过深入浅出的艺术作品讲解,帮助青少年群体提升美学素养。

  现摘录第一期齐喆的讲座《让工艺美术进入更广阔的当代空间》部分内容。

  

  对传统的“消化”与再创造

  

  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工艺美术传统,资源相当丰富,所以今天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里头提取元素,然后直接转化为当代用品的装饰,这是很常见、易行的。但这样还不够,还缺乏消化和当代化的过程。

  当传统工艺遇见现代,一方面我们希望能够真正继承优良的传统工艺文化,但是也必须意识到,我们是生活在现代社会、过现代生活的人,所以我们需要创新设计,需要让传统工艺和当下生活紧密连接,让传统的工艺呈现当代的面貌,才能走入当代的生活中去。

  一些凸显传统工艺语言和材料特色、同时纳入现代的设计思路的作品让人更加印象深刻。例如一款名为《阡陌》的晚宴包(如左图),用贵州苗族的锻银工艺为主导,它结合了银饰、竹编、陶瓷、皮艺等多个材料、多个门类的传统工艺方式,但共同呈现出的却是一个非常现代用途的晚宴包。这里头最重要的工艺,一是银胎的锻打,一是银花丝工艺,共同创制出纵横交错形成现代几何图形的纹式,时代感强,跟上述传统技艺的手工制成品拉开了视觉和审美上的极大距离,所以能更好地融入当代的社会生活中。

  当然也有把传统的工艺直接做传承和转化的方式,比如北京的钟声老师用葫芦器做的现代漆艺器物,他继承宋代素髹的工艺,使用天然造型的葫芦,内部用单一素净的哑光黑色大漆,外部则用天然大漆来保留葫芦本身的材质色彩感。这种节奏和自然形态,每一件都不可复制,形成的高端器物组也成为极有品质的文创产品。

  

  “非遗+学院”的启示

  

  因此,当今天的热词“非遗”与艺术学院中的学问、工艺碰撞在一起,可以产生出非常独特和具有时代面貌的新的文创产品。当然这要对材料和工艺都有独特的自我认知,同时要对设计有非常鲜明的态度和理念。

  在我们这个领域里,一类是传统的手工艺人,另一类则是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师。面向未来,应培养既具有设计理念,同时对传统工艺、传统材料有理解的工艺美术设计师,这是我们在学院里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重要目的。

  毋庸置疑,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不应只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单以直观的形式封存对历史文化形态的记忆,只能让工艺成为摆放在博物馆中的“遗产”。只有传统工艺以鲜活的形态为当代生产提供借鉴和参照,才能开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方式。这首先需要把对工艺文化的理解和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意识传达给年轻一代。

  

  一直处于变革之中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宋代汝窑的莲花式温碗和明代的青花矾红瓷器相比,瓷从素色到彩色,在工艺技术上是大大的进步了,但是从审美上呈现的却是不同时代对审美的不同追求。事实上宋代对陶瓷的审美、宋代整体的审美水平,到今天依然都可以被视为中华文明甚至全人类文明中的顶峰时期。

  同时,工艺美术行业并不排斥外来文化,反而是积极地进行着吸收和消化,工艺品便成为继承与创造的一个物质交汇点,一直处于变革之中。

  时至今日,科技进步带来的新材料和新加工工艺,网络营销模式的盛行带来传播方式的根本型转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也迫使工艺的功能与形态必然随之改变。这一切也预示着,工艺行业必然会从古老的传统形态中逐步剥离,并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融入现代生活,其内在的生命力亟待激活。

  对此我是非常乐观的。工艺美术在中国的社会中传承有序,是几千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会因为现代工业生产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完全丧失发展的可能,新时代恰恰会为它带来新的发展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