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世间唯名实不可欺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8月13日        版次:A05    栏目:一周漫评    作者:谢杨柳

  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基建狂魔”苏轼在杭州任上,暗中与前辈白居易较起了劲——疏浚西湖、筑桥其上,建成了与白堤并称的苏堤;与此同时,另一座名桥也在隔壁福建悄然成形。这座名为万安桥的建筑瑰宝,在穿越无尽的历史尘烟后,成为中国存世最久的木拱廊桥。

  而在近一千年后,苏轼与万安桥竟再次产生“梦幻联动”,同上热搜。

  这几天,“苏炳添是苏轼后代”的话题备受热议。这个话题的无厘头属性,已经到了不知源出何处的程度,但群众“吃瓜热情”难挡,一夜之间,各种段子满屏飞。这股热情甚至还惊动了历史专家,经过一番“魔幻”而不失严谨的考证,结论终归是“查无实据”。

  其实,为名人寻找名人祖先,这事不足为怪,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古已有之”。比如,以治史严谨著称的陈寿就在《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是开国名相曹参之后。然而,稍懂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本姓夏侯,父亲曹嵩拜宦官曹腾为义父后才改姓曹。于是又有人考证,曹操实为开国名将夏侯婴之后……

  究竟是谁的后代,曹操本人估计都弄不清楚了。正如网友评论:每天刻苦训练的苏炳添,应该是最后一个看到这一热搜的人。

  严肃地说,我们都希望当代“亚洲飞人”与“背诵天团”之首,真的存在血脉联系;我们都希望两颗民族之星交汇闪烁,两束民族之光交相辉映;我们都希望他们在民族史诗中形成意味深长的对偶,在历史长歌里构成荡气回肠的押韵……然而这些美好希望,不能建立在一厢情愿的基础上。

  在“查无实据”的情况下,我们大可不必强行为我们的“飞人”拉拢祖先。否则,既是对苏东坡的不尊敬,也是对苏炳添的不尊重。正如杜甫不会因祖父杜审言而增添光彩,孔尚任不会因孔子后裔而拔高地位,苏炳添也不会因苏轼而有所改变。毕竟,靠实力斩获荣誉的“苏神”,从来都不需要这番虚名。

  虚名易赠,实事难办。

  在“苏炳添是苏轼后代”受到热议之前,霸占热搜榜的是“万安桥失火”。8月6日晚,位于福建省屏南县长桥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闽东北廊桥之万安桥失火,桥体烧毁坍塌,原因至今未明。这座与西湖苏堤同年建造的古桥,这座作为当地文化名片的名桥,就在我们眼前成为一场“廊桥遗梦”。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造桥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金庸在《鹿鼎记》中,就曾提到俄国使节对中国拱桥技术的觊觎,并由此引出一段韦小宝与俄国使节斗智斗勇的小插曲。更令世界羡慕嫉妒的是,中国古代桥梁又极具艺术性,表现出独特的东方审美与韵味。李约瑟就曾说过,中国的桥没有一座是不美的。

  如此看来,万安桥失火就更加令人痛心疾首了。这一惨痛事故,既提醒我们保存建筑文物之不易,也告诫我们重视中国建筑之特点。

  关于这一点,梁思成有一段极其精辟的言论:“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梁大师简单一句话,就概括出中国古代建筑“顺其自然”的思想内涵。然而,古人可以顺其自然,我们却不能顺其自“燃”。号称“石头的交响乐”的巴黎圣母院尚不能逃过一炬之灾,更何况以木材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由此来看,我们在古代建筑保护方面,还有更多棘手的实事要做、更加修远的道路要走。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传承着只务实利、不务虚名的精神气质。名人之间是否有血缘关系,完全都是浮云;文化遗产能否传承下来,才是当务之急。正如苏轼所说:“世间唯名实不可欺。”

  

  谢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