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22紫荆教育论坛共话教育初心与未来

健全人格?评价体系?教改永在进行时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8月31日        版次:A16    栏目:    作者:王沫依、林文惠、陈郁涛

     紫荆教育者学习共同体(WELC)发布仪式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石中英

     “校长对话”现场

  

  文/羊城晚报记者 王沫依 实习生 林文惠 陈郁涛

  图/受访者提供

  

  8月27日,2022紫荆教育论坛在北京稻香湖学校举行,本届论坛以“怀育人之初心,向变化之未来”为主题,由紫荆教育者学习共同体主办、稻香湖学校和国际学校在线联合举办。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作为战略合作媒体支持单位,在羊城派对论坛全程进行视频直播。

  现场,一众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与知名学校校长齐聚一堂,以“大家讲坛”“校长对话”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切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大转型、大变革时代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时代之问。

  

  大家讲坛

  五育并举指向培养健全人格

  

  我们青少年目前的人格现状如何?人格教育在教育阶段到底该如何进行?怎样处理人格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关系?大家讲坛伊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以一连串的问题引入,开启他的交流分享。

  石中英提到,理想人格形象需要有具体的人格特质来定义,石中英以周恩来总理等名人为例,认为这些伟大的人格特质汇聚了人类发展历史上所有哲学家关于理想人格的想象。在他看来,德智体美劳五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共同指向了健康和高尚人格的培养,他建议所有教育工作者提高对青少年人格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教师的人格砥砺学生的人格。在社会层面构建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在学校层面就青少年人格教育中一些突出的问题开展校本研究。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则从心理学的视角讨论了青少年人格培养的议题。他结合早期人格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提出健全的人格包括同理心、自控力、道德心等方面。在他看来,健全人格的教育需要从根上做起,包括如何做出判断和选择,以及长期思维意识的具备。

  彭凯平以“望梅止渴”为例,表明预见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健全的人需要有预见的能力,做事有谋略有计划,知道后果并了解因果关系。”因此他提出,人格的塑造是被未来召唤而非过去的经验所定义,这也正是健全人格的培养所需要的成长型思维。“健康的人格一定是未来导向。“彭凯平特别提到,教育者需要让孩子意识到未来是灿烂的,不要让一生为出身和过去所决定,他表示,目前在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面还有诸多需要探索的方向,跨学科的交流能够为此带去不一样的思想火花。

  相比于农耕时期较为缓慢的变化,在过去的100余年中,工业化和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也对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这样的变化中,教育需要承担何种使命?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钱学森力学班核心教授白峰杉提出,教育是有时代性的,在信息革命中,全世界面对着同步的机会,因此当下需要顺应时代背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无论何种教育,在面向未来时都存在着挑战。”白峰杉提到,教育应该赋予学生面对未知的能力,因此教育应致力于为学生培养和塑造长期的目标,带来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希望学生通过探索未知,找到自己真的喜欢什么,引导学生从“小未知”转向共识下的“大未知”,“未来的创新是共识的大问题,但应用非共识的方式去解决。”

  教育改革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又紧密影响教育发展趋势与教育行业。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从系统思维出发看教育改革,以数据和案例向大众分析了教材编写改革、高考改革、减负等重大教育政策调整背后的重要性、必然性与科学性。陈志文认为,教育改革要从系统思维出发,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立足中国发展探索中国教育发展模式。一是要注意教育是社会系统之一,大量教育问题背后是社会问题;二是同时要注意教育治理也是一个系统,需协同推进;三是在学习借鉴经验的过程中,切忌简单抄作业。

  清华附中原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殿军从中国基础教育的见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发展性评价和学校过程性认识四方面展开。在他看来,虽然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但 “如果要在重要领域有国际竞争力,我们做得还不够”。王殿军认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以学校为龙头,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他同时对教师发展性评价内容进行分析,指出中学教师应具有教育理念、教学能力、教育能力、专业功底和发展动力的能力。他特别提到,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中国的学校需要自己的学校认证体系。

  本次论坛正式发布了紫荆教育者学习共同体(World Educator Learning Community,WELC)。据介绍,WELC由王殿军领衔,与一众教育管理者共同发起,肩负起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与提升的使命。王殿军在会上介绍,目前WELC正在构建以学校综合评价系统、区域教育质量评价系统为主的国际化学校评价认证体系,未来将用于引导健康的教育和评价观念,从而引导健康的育人模式。

  

  校长对话

  教育期待因应时代变化而变

  

  除了邀请大咖论道,论坛还设置了三场“校长对话”环节,分别从“教育的初心和核心”“教育评价如何保障学校质量”“随时代演变的教育如何应对未来变化”议题出发,各校优秀校长受邀前来分享交流,围绕特定主题共话教育前沿理念心得,展开观点碰撞。

  在首场对话中,清华附中副校长、主持人辛颖抛出问题:在座的各位是如何进入教育行业的?现场嘉宾们轮流分享了自己与教育结缘并进入教育行业的契机,发现始终离不开一个初心: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提升教学育人的质量。随后,嘉宾们也分享了带领团队向前走的要义,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张丰艳认为,要做学生学习成长的示范者。其他嘉宾也分别以“静待花开”“依法办学”“坚守初心、奋勇前行”“改变”“爱与责任”高度概括了从业感悟。

  第二场对话关注教育评价如何保障学校质量,惠灵顿天津校区校长杨洋提问道,该如何评价教育?蓝谷教育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阿丁莱湾区学校理事长黄翔表示,目前教育评价的核心趋向多元,会涵盖评价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等。湖北仙桃荣怀学校总校长张剑民分享了学校在领导力、老师、学生以及非教育团队各方面的评价标准和经验。爱迪教育集团业务发展副总裁郭辉认为,国际学校有许多特色校本课程,一方面需要资深师资的加入,另一方面也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课程过程中的成长感受。北京市海嘉双语学校行政校长宗玲则分享了特色做法,她提到,学校“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评价老师教学质量的标准不是一个孩子,而是班级所有孩子的呈现;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仅是单一维度,在成绩报告中会以形成性评估来体现。”

  如何应对变化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在第三场对话中,清华附中文昌学校副校长卢兰平表示,创新国际学校体制、尝试多元主体加入办学是国家学校发展的方向。稻香湖学校外籍校长Donald Holder何道明则关注于疫情下孩子们的心理状况,认为学校应承担起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社会化的人的责任。

  对于国际教育未来面临的挑战,李艳丽提出学校应以成长型思维,面对社会对于教育的期待在发生变化,以及其带来价值取向变化的挑战。“要处理好学生与家长老师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卢兰平如是说。“未来的学校不应只是面向全人的教育。”EPQ中国中心主任、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中国区首席代表刘铠文认为未来教育会是一种基于中心的、分布式的,连接起来的课程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