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唤醒”百年记忆 
沙面老建筑焕新背后有故事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9月15日        版次:A15    栏目:读城·人文广州    作者:施沛霖、马思泳、黄士

  

  文/羊城晚报记者 施沛霖 马思泳 黄士

  图/羊城晚报记者 陈秋明 黄士

  

  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根脉与记忆。

  在广州沙面,古树繁茂,近代欧洲风格建筑群历经百年沧桑,依然气度不凡。在占地仅0.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就有54处之多。最近,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下,沙面多个曾经尘封的老建筑敞开大门,向公众开放。博物馆、文化艺术空间、咖啡馆等全新空间的诞生,令沉睡的文物渐渐“活”过来,引来众多市民前来体验,在百年建筑里叹茶观展,度过休闲时光。

  踏入9月,沙面大街54号汇丰银行旧址成为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某国际一线服装品牌的秋冬新品品鉴会在此举行;9月9日,原沙宣洋行旧址继“灯塔”多功能艺术空间开启后,充满复古情调的来回咖啡正式开业;15日,“思想沙龙:沙面故事,中外文化交流”在沙面南街的中法建筑文化交流中心开讲,这里由著名建筑师帕内于1905年改建,具有浓郁的新巴洛克式风情,中外建筑师们在这幢百年建筑里展开了时空对话;而备受瞩目的“沙面第一楼”——总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的沙面一街3号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经过几年的保护性修缮,已美态初现,将在近期向公众局部开放……一时间,沙面老建筑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公众视野。

  沙面近代建筑在保护的基础上被活化利用,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百年老建筑经修缮后,如何实现历史记忆和精神的延续?这也是参与沙面老建筑活化的建筑师、空间主理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他们认为,“唤醒”建筑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在修缮过程中他们通过不断的“溯源”与追寻,力求对老建筑的历史信息、建筑细节和符号最大程度地修复和保留,令新旧元素和谐相融,并融入现代生活,为历史底蕴深厚的沙面再添人文气息。

  广东省文物保护委员会委员、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表示,文物建筑的修缮、活化,重在保持它的真实性、完整性,修复时要遵循最小干预与可逆性原则,不但要以科学态度、绣花功夫保护利用好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也要做好周边环境的保育。在活化与利用中,令文物建筑群焕发文化新活力,这也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