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被誉为“沙面第一楼” |
建筑首层空间开阔明亮 |
建筑内装潢充满艺术气息 |
文/羊城晚报记者 马思泳 广州沙面岛上,一座座欧洲特色建筑与枝繁叶茂的古树交相辉映。岁月流转,曾经在沙面居住的居民或许已换了数代人,但百年建筑依然屹立于此。如今,百年建筑的浮尘被轻轻拂去,以新的姿态展现在公众面前。 全国重点文物A类保护建筑——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坐落于沙面一街3号,它的身影曾定格在无数人的照片中。百年流逝,历经20多年的荒废,走过4年的修缮历程……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已完成修缮,即将局部开放,而它的背后有着一段曲折的修复故事。 百年砖瓦曾落下伤痕 由美国土木工程师伯捷先生设计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被公众誉为“沙面第一楼”,这座兴建于20世纪初期、在中国较早使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四层建筑,设计风格在沙面独树一帜。经过修复后的建筑,拥有多扇圆拱形窗户,棕红色的木窗框架与暖灰色的建筑主体相映衬,灰白色外廊巨型立柱、质感逼真的仿石外墙、顶层檐下精美雕花装饰等,充分展现出它的魅力。 这一文物建筑成功修复的背后,历经曲折。2007年5月29日,《羊城晚报》曾报道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被租用者损坏的事件。广东省文物保护委员会委员、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当年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施工队不断从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搬出的东西可以发现,里面的各式壁炉和门窗已经拆除得差不多了,二、三、四楼的原状都已经遭到了严重损坏。” 如今,坐在焕然一新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内,汤国华感慨:“当时建筑的内部大部分被损坏,无疑是给文物建筑划下深深的伤痕。”一直参与沙面文物保护工作的汤国华对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有着独特的情感。1993年开始,他曾带领华南建设学院西院(现为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多届师生,一起参与沙面众多文物建筑的测绘工作,其中便包括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 令汤国华意想不到的是,20多年前参与测绘工作获得的数据和照片资料,成为修缮这座建筑宝贵的参考素材和重要依据。2017年,汤国华带领的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担任了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修缮保育项目的地方设计院主要角色,他们编制的全面修缮方案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随后负责编制建筑施工图、与地方相关部门联系、监督保育修缮工程。经过4年多时间的精雕细琢,这座百年建筑不久后将以新面貌向公众局部开放。 修缮过程坚持“四保存原则” 沿着石阶穿过一扇圆拱形门,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内部明亮开阔的空间映入眼帘,走过精美的水泥花阶砖和马赛克地面,随着建筑中央的木板阶梯拾级而上,“沙面第一楼”的真容渐次展露,重新绽放熠熠光彩。 在汤国华眼中,这栋百年建筑铁笼式的升降电梯井、53个带有暖气通风管的壁炉、转角半圆阳台、屋顶栏杆压顶混凝土起伏图案装饰、顶层通风与采光分离的设计,都是建筑的亮点,而仿海边水成岩石装饰的外墙则是建筑的主要特色,也是沙面建筑群中仅此一例的个案。 对于这座体量庞大、结构保持完整的珍贵百年文物建筑,汤国华认为,在修缮过程中应坚持“四保存原则”,即保存原来建筑形制、保存原来建筑结构、保存原来建筑材料、保存原来建筑工艺技术。 百年岁月流逝,建筑部分被损坏的材料在现实中已难以寻觅踪迹。所幸的是,汤国华团队在位于广州郊区的建筑仓库中,找回原建筑内部被拆除的部分木建材,他们如获至宝,将沉寂多年的建筑材料重新修复、利用。汤国华说:“为最大程度复原建筑本体,施工人员将仓库寻获的木地板重新打磨,铺设在现时建筑二楼图书馆一隅;将顶层原天面发现的水泥花阶砖小心卸下,铺设在首层花阶砖破损缺失的地面。希望建筑开放后,公众能感受百年建筑的风韵。” 对文物建筑的修缮保育也要讲究科学性。汤国华记得,初次看到建筑地下室已是一种昏暗潮湿的状态:“如果根基倒了,整栋建筑也没有了支柱。为加强建筑首层地板的承重力及建筑保育的可逆性,加固首层时我们选择了成本较高的钢结构。” 汤国华认为,保育修缮文物建筑是一项严谨性与科学性兼具的工程,必须以历史资料为考究依据,让建筑诉说历史。 百年建筑滋养文化气息 匆匆走过百年,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曾以银行、办公场地、荒废大楼等角色出现在公众视线,经过科学合理的保育修缮后焕发新机。现时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的使用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文物建筑属于市民,建筑在未来将以展览、咖啡馆、图书馆、举办艺术课程等形式向公众开放。” “文物建筑是文化交流的场所之一,沙面百年建筑群的首层应当面向公众开放。建筑独有的价值特色是向公众展现历史的重要细节之一,也不应该被遮挡。”汤国华期望,有着曲折修缮经历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能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场所,让公众在文物建筑中感受文化多元的魅力,培育沙面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