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联勤保障部队某仓库退休干部顾永顺:

65年,铆在山沟搞发明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9月17日        版次:A03    栏目:走边关 登海岛 入哨所 国防教育主题采访    作者:高焓

     顾永顺

     联勤保障部队某仓库战士在演示沙滩铺路车

  

  文/羊城晚报记者 高焓

  图/羊城晚报记者 周巍

  

  编者按

  

  国无防不立,善教得人心。今年9月17日是第22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为持续推动全社会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近期,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办公室、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开展了“走边关 登海岛 入哨所”国防教育主题采访活动,组织省属主流媒体深入驻守广东边远山区的联勤保障部队部分营区采访采风,实地了解部队官兵职工工作、训练、生活、情感实际,向社会传播讲述联勤部队官兵扎根山沟、甘于寂寞、矢志强军、建功立业的国防故事,引导全体公民学习国防知识,强化国防观念,激发爱国热情,不断提高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我们这里不是研究所,就是个仓库。”联勤保障部队某仓库退休干部顾永顺面对采访时,一开口就给记者泼了冷水。因为记者是奔着“科技创新专家”的名头,慕名而来的。

  顾永顺今年83岁,已在这个位于山沟里的仓库钻研技术65年,至今取得8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是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对成绩淡然置之的他,把自己定位为“仓库保管员”,认为把武器弹药看好、高效地做好后勤保障是职责所在。

  

  延退三次 进行技术革新65年

  

  两个钩子、一条背带,不起眼的“扣手钩”是顾永顺来到仓库后的第一个发明。

  1957年,入伍3年的顾永顺主动申请从军区机关调到了这个山沟里的小仓库。当时正赶上部队换装,一箱箱的装备要战士们靠双手抬下来,不仅疲惫,效率也低。顾永顺提出了改进方案:一条背带搭双肩,背带两端各连一钩,双手拉着钩,钩子吊起箱,搬运的着力点转到肩上,手轻松了,搬得也更快。

  一个中专生,就这么“瞎鼓捣”着,在山沟里呆了65年。

  20世纪60年代初,顾永顺从一个人鼓捣变成带着技术革新小组一起鼓捣。1999年,因为还有未完成的攻坚项目,顾永顺申请延长退休年龄,此后又接连两次申请延退。2014年10月,已经75岁的顾永顺退伍,又接受仓库党委每月一元的返聘费,继续在山沟搞技术革新。至今,顾永顺带领技术革新小组取得8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其中,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17项,获得国家专利23项,有21项成果在全军推广使用。

  这些革新不是高精尖的前沿装备,但却都来自一线官兵的真实需求。在顾永顺看来,现代战争要拼后勤,能够把弹药和粮草安全、高效地运到前线是一种考验。减少人力消耗、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后勤保障效率,有助于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和保障力——这是顾永顺的思考,也是支撑他留在山沟里“瞎鼓捣”的动力。

  “大的研究机构可能难以留意到基层的问题,把一线士兵从繁重低效的搬运作业中解放出来、实现搬运工作的机械化,就是我毕生的事业。”顾永顺说,技术革新小组的工作就是解决实际问题。

  

  以技服人 像火车头一样发挥领头作用

  

  技术革新小组的成员不多。联勤保障部队某仓库二级军士长陈华是其中一员。入伍近26年来,陈华有22年都在小组,追随顾永顺做搬运机械的科研革新工作。

  来之前,陈华已听说过这位部队的老典型,“能有机会和顾老工作,是很幸福的事。”2000年刚到技术革新小组时,陈华还干不来电焊、钳工这些技术活。“理论、实践,顾老都是手把手教学。不会的地方,他就一遍遍地讲。光听明白不算完,还要让我讲出来。”陈华说,从粗浅到精细,顾老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2002年年底,“小白”樊维也来到了小组。财会专业出身的他,对顾永顺的精打细算印象深刻。樊维介绍,技术革新小组在做原型机之余,也承接小批量的订单,有了生产结余就能继续用于研究。

  顾永顺直击核心的破题思路也让樊维非常佩服。一根输油管长6米、重80公斤,只是布、收管线就要消耗管线兵大量体能。怎么办?顾永顺的方案是,卡车尾部伸出9根“指头”,驾驶员在驾驶舱看着屏幕,既能把地上的管线依次“套”上去,也能把“指头”上的管线放下来,管线兵专注于管线连接即可。经过两年研制,这台管线布收车于2014年6月获国家专利。

  “不少科研机构追求打造功能全面的‘变形金刚’,但实际作业效率并不高。顾老的方案不够高大上,但好用、且生产成本更低。”樊维说。在他看来,顾永顺就像是火车头,拽着大家前进。因为这份情谊,2016年退伍后,樊维接受部队返聘,留在技术革新小组的岗位上继续工作。

  

  拼命三郎 忘我工作只为解决实际问题

  

  大约十年前,顾永顺曾接受过心脏手术,之后一直与药为伴。“我还有多长时间?还能不能多解决一些问题?”比起自己的身体,顾永顺更在乎为一线士兵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樟木箱约重70公斤,地面上大批物资怎么装满卡车?叉车无法把物资送到车厢深处,怎么办?2018年,退休的顾永顺一通鼓捣,又一项革新技术诞生。卡车后边拖着一个可升降平台,物资经由该平台可上可下,再借助手推车就能实现在车厢里穿梭,物资装卸自如。“过去十多个人一天的工作量,现在两三个人不费力就搞定。”顾永顺说。2021年10月,这个“牵引式运输车装卸平台”获得国家专利。

  最近,顾永顺正在琢磨如何让“牵引式运输车装卸平台”应对泥地路况,“毕竟作战不一定在水泥路面上。”顾永顺说。

  顾永顺的家就在营区,简陋的家里最不缺的是药盒。顾永顺的老伴细心地把药盒展开,放在角几上。一有灵感,顾永顺就拿起笔,在药盒上画起机械草图。因为患有帕金森,顾永顺的手微微发抖,但画起图来依然思路敏捷、横平竖直。

  “顾老要干工作,谁也拦不住。”陈华回忆,2015年时,顾永顺在埋头研究沙滩铺路车。凌晨三四点,陈华时常能看到隔壁顾永顺房间的灯光。“顾老真的是拼命三郎。”陈华感叹。

  “别人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我就有兴趣。”在顾永顺眼中,一线士兵能不能用得上,是判断革新成功与否的标准,“只要他们用得上,那比吃红烧肉的滋味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