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矩阵”大树枝繁叶茂 名师名匠引领科研创新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0月12日        版次:A23    栏目:    作者:崔文灿、李海楠

     番职院风景如画的校园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林洽生

     番职院校园一角

  

  文/崔文灿 李海楠 图/学校提供

  

  9月中旬的一天,一场特别的展览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番职院”)图书馆开启。展览主题为“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我们这十年”,七个篇章记录下这所高职院校的十年攀登,一路风光。

  十年来,从国家优质校,到高职院校“双高”建设校,番职院在学校自身发展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叠映中前行。一方面,十年来,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增强,其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另一方面,番职院领跑广东职教,致力于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职学校”样板,努力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番职样本”。

  而这背后,离不开番职院党委书记林洽生深耕职教沃土、锻造人才高地的丰富哲思和锐意改革。采访中,林洽生透露了番职院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也将未来学校发展图景一一道来……

  

  名师+名匠:

  人才矩阵大树结硕果

  

  2020年,番职院启动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其中“高层次人才引进”是“筑巢引凤”重要子计划之一,“5年内投入1个亿引进高层次人才”被外界看作番职院吹响“人才强校”的号角。预计到今年年底,百名博士将坐镇番职院,为学校发展贡献“最强大脑”。

  这100名博士的履历各不相同,有的已有数年企业工作经验,有的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林洽生说,从今年开始,所有新毕业“青椒”都要进企业跟岗1年时间,有了技术技能后方能走上讲台。

  番职院惜才、爱才,对于人才队伍的培养、科研平台的搭建,不吝“大手笔”。学校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科研经费,引导博士、老师们开展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此外,还在校组建了两种团队:教学创新团队和学术创新团队,分别从事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每一个团队都有专家或者高层次人才作为负责人,为年轻教师“传帮带”。

  一项“6789”人才队伍建设战略正在铺开——延长“60后”高层次人才退休年龄,大力引进“70后”高层次人才,全方位提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挖掘“80后”中有培养潜力的人才,加快对“90后”博士的培养步伐……放眼未来15-20年,系统设计和打造跨界叠加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正在形成。

  有名师,亦有名匠。深耕生产管理一线的产业精英同样成为番职院人才引进的对象。相较学者型教师,“名匠们”同企业联系无疑更加紧密,对于产业转型升级趋势洞察更为细微。

  “在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上,产业精英有独到之处,”林洽生如此评价,“名师与名匠互相补充,共同形成整个教师队伍的合力,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正是优秀人才的加持,番职院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重量级“非凡成就”: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30强”、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广东省高职院校首枚“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名师+名匠”的人才矩阵大树上,拥有国家教学名师7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均位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一位;省级以上教学名师30人,广东特支名师6人,均为全省第一位。

  “我体会到了在与高职界同行交流时说出‘我是番职人’时的骄傲,”国家级教学名师渠川钰教授动情地说,“十年来,是番职‘实在、激情、乐业、和谐’的精神食粮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让我们每一位员工努力拼搏、不断成长。”

  

  做强科研:

  清华博士加盟研究院

  

  “引得凤凰来”后,林洽生还有一个重要计划:增强教师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番职院,无论是教学型还是科研型教师,除了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之外,都必须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学校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资助校级科研项目的研究,重点支持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绿色建造、智慧金融、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研究。

  今年新成立的前沿材料研究院被视作番职院蓄力攻关科研的一次探索。研究院负责人徐梦漪是青年珠江学者,去年年底加入番职院。在此之前,她就职于另一家头部高职院校,从事精细化工专业教学工作,和化妆品行业联系密切。

  为何转投番职院怀抱?徐梦漪说,化妆品行业近几年由于产业升级,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在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技术攻关中,她深刻感受到化妆品创新原料开发的重要性。近五年,她在新材料领域的创新成果为产品赋能,促进合作企业产值增长累计五千万。这些经历让她有了花更多时间做新材料开发和应用研究,但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基本上是以教学为主,难以实现其做科研的心愿。

  一次偶然的契机,徐梦漪了解到番职院有建设研究所的规划,这个在职教圈“大胆的”想法,吸引了徐梦漪前来加入“创业”。在充分调研论证后,徐梦漪将研究院聚焦于新能源材料、电子新材料和纳米新材料三个领域,打造新材料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科研更侧重应用型研究,在技术转化、解决产业技术难题上极具优势。今年,研究院2个岗位虚位以待,吸引了70多位博士和博士后前来投递简历,其中一位清华大学的博士原本是暨南大学副教授,如今也选择前来番职院再出发。

  “我们都希望能够把自己所学或者是多年研究成果来和产业进行对接,然后把它变成可以应用的产品。职业院校和企业联系非常紧密,在这里科研发展空间广阔。在向职业本科层次升级的过程中,职业院校为促进产业发展必将承担更大的责任。”徐梦漪谈及自己和伙伴加入这里的初心,如是说。

  入职一年来,徐梦漪和伙伴们真切感受到,番职办学基础好,国家级、省级的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为博士们发展提供了平台,从机制体质上对于青年教师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践行“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给予青年教师们充分的发展空间,支持跨专业组建科研团队,也为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提供了创新平台。

  “依托专业建平台,依托平台建队伍,依托队伍出成果。”这是林洽生对应用技术研发方向的规划,“目前我们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刚刚迈出步伐,预计未来两三年时间里,我们在这方面会取得一些好的成绩。现在我们一些二级学院组织了跨专业、跨学科,甚至是跨学校的学术创新团队,这对于提高老师们的科研水平将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专业调整:

  新设汽车学院,支持广州支柱产业发展

  

  事实上,成立研究院,除了做强科研之外,林洽生还另有计划:在开展研究基础之上,再来办相关专业。在他看来,依托科研举办的新专业起点更高,未来跟产业的适应性会更强,毕业生的质量也会更高。先建研究院,再办专业,成为番职院探索走出的一条不同于其他高职的路子。

  “我们的专业要进一步增强跟广州乃至大湾区产业的匹配度,每一个新建的专业,都必须有鲜明的产业背景。”林洽生说。

  他透露,学校党委会决定:准备组建汽车学院,新学院将依托原有的智能制造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中而建,计划下设三个专业,分别为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目前我们学校所有的专业都有鲜明的产业背景,都能够在广州地区产业发展中找到定位。我们会集中更大的力量来支持广州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的发展。”

  林洽生表示,过去的成绩虽然显著,但作为番职建设的“接棒人”,不能籍以停步不前,要更加坚定地从过去的成绩中汲取奋进力量,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努力争取新的辉煌。站在新的起点,他对于学校未来发展思路清晰:“十四五”期间,学校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适度扩大办学规模;要升格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要新建科创大楼和东区学生宿舍楼等,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到2035年,番职院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职学校,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典范,形成高职教育“中国模式”的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