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看见“整体”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0月30日        版次:A06    栏目:【拒绝流行】    作者:曹林

    

  曹林 [北京时事评论员]

  

  我在前面的专栏文章中提到过,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关键特质是“对判断进行判断”,避免被某种判断线性地、平滑地、顺从性地“冻住”,你得在思维上“阻断”一下,用一种高维的判断对“那个判断”进行审视。那么,拿什么“对判断进行判断”呢?

  一个重要的批判性思想资本是“整体”,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将分析对象放到整体框架中去判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一类有普遍性的现象?这种局部从属于何种整体结构?是何种高维逻辑的延伸?整体性视角驱动着我们的社会学想象力,让我们能够批判性地跳出“就事论事”,透过杂乱无章的事实而发现现代社会的根本架构。

  比如,学生思考绩点和内卷问题时,能不能跳出局部和临时的学生身份,而看到整个社会的绩点和内卷:不仅学生被绩点所困,整个社会其实都是如此,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算术题,教授在数论文课题、影响因子和转引量,白领在为自己的KPI而焦虑,媒体人困于流量和阅读数字的系统,外卖骑手计算着每一单的距离与速度……大学生的绩点只是这个“整体结构”下的一个缩影。再比如,很多人注意到了“逆向考研”现象,即跟过去的“三流四流学生的学生争相涌向一流大学”的考研流向不一样,如今不少一流大学的学生反向去考二流大学的研究生,有人觉得这背后可能是“名校崇拜”的弱化。那么,用整体的视角来看,这仅仅是在考研领域吗?并非如此,“逆向”是一个普遍问题,反向旅游,反向留学,消费降级,逆向就业(回到小城市,回到传统稳定的岗位,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向大城市的大企业)。

  在作为一类现象的“反向××”的整体视角去看待“逆向考研”,看到环境气候和整体心态的变化,就能看得更清楚。这就是“整体”所赋予的批判性视角,也是“意义格式塔”思维的本质。“意义格式塔”作为系统性思维,强调的就是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它并非部分和局部的简单相加。

  茧房和过滤泡的现代信息系统中,人们的思维常常被分割、封闭在某一个微小系统,看不到整体,批判性思维也就无法驱动。就拿现代劳动系统来看,正如有学者所反思,现代劳动的一个特点是,为了工作效率而把各种任务分割成独立的环节,分工越细,每个环节上的劳动者就越不了解这个活计本身的意义。失去“对判断的判断”,就会沉沦于“平庸之恶”和“无思状态”,如汉娜·阿伦特所说,当罪恶的链条足够长,长到无法窥视全貌时,那么每个环节作恶的人都有理由觉得自己很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