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睿诗 日前,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揭牌暨“地方性与世界性:湾区文化经验与中国文论创新”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包括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袁正领,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教授林岗等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专家学者通过网上或网下的形式与会展开讨论。会议由广东省作协主席、暨南大学教授蒋述卓主持。以下为部分发言摘要—— 吴义勤[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故事的一个组成部分 大湾区文学概念是近些年提出来的,但作为一个实践其实非常有传统、历史,对整个中国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来说有非常独特的意义,对它的梳理和研究有很多工作要做。大湾区是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前沿、南与北、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城市与乡村各种文化交汇点、碰撞处,这里所蕴含的文学经验非常丰富,对这种经验的挖掘,对当下的文学研究、文学实践很有意义,作为一个版图的有机整合仍在形成中。 文学的使命是讲述中国故事,大湾区文学是中国故事非常精彩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时代文学的实践为大湾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样板。因此,怎么以文学意义及时地进入文学实践,为新时代文学的发展做一些理论的经验总结,非常重要。 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岭南文化是大湾区文化的重要基础 岭南文化是大湾区文化的重要基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当代文论的建设与创新中,应该传承岭南文化的兼收并蓄传统,不仅需要传承大湾区的地域文化传统,而且需要接受其他地域的优秀文化,尤其应该借鉴与接受世界优秀文化传统,在文学理论、文学观念、研究方法、学术范式等方面,跟上世界文学发展与文学批评的潮流,在强调与突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论特色与文论传统的同时,不断在兼收并蓄中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文论的风范与特色,在中国文论建设与发展中,奉献粤港澳大湾区的智慧与才情,从而推进中国文论的建设与发展。 王确[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希望出现一种振兴的文学 广东是中国敢为天下先的地方,它是一个敢为天下先驱的文化。在这个传统中,因为有都市、都市与乡村这样一种张力,有发达的商业、有日常感性这样一些基本的题材,有一个东西特别重要,即湾区的文学应该有一个文学的走向,希望出现一种振兴的文学。振兴的文学可能就会打造成湾区文学的一个完形的风格、风景,即振兴+务实文化的风景。 吴俊[南京大学教授]:湾区文化经验是在地方性基础上 湾区文化经验,是坚持在地方性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后,粤语流行一时,可以说是凝结了湾区的文化经验,假如说要用一种方言来表达中国改革开放的文化,一定是粤语。 林岗[广东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教授]: 希望广东文学有一个新的面貌 湾区和别的地方相比,它其实是一个变化速率更快的地区,因为湾区的出现首先建立在经济上。这又给文化带来什么?它变化速度也特别快。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广东的黄谷柳、欧阳山、陈残云,可能是眼界比较宽、视野比较好的作家,但他们都是外来的,不是本地的,他们所驾驭的语言是非常熟悉的普通话;而对本地的经验用本地的语言能够驾驭的那些作家,又没有一个好的文学的眼界或文学的素养。因此,希望将来的广东文学会有在这两方面都具备的、慢慢能够沉淀下来的作家,再次达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作家那样的境界,广东文学就会有一个新的面貌,恢复它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荣光。 蒋述卓[广东省作协主席、暨南大学教授]:各种跨界写作正成为趋向 大湾区文学必须是承接岭南文化传统又具有新质的文学,而且是富有生产性、召唤性的概念,有未来和前瞻的特质。岭南文化的文化底色是未来大湾区发展的文化基础,因此也影响未来的发展品质。开放不仅是岭南人的精神,也是人的实践模式和生活方式,岭南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成为引导中国文化路向的主导文化。 各种跨界的写作正成为大湾区作家的趋向,成为新城市文学的新质。要有区别于北方的南方写作,这是一种自觉的反思、觉醒,虽然这种新南方写作还没有作品完全支撑它,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理论的自觉可能会带来一种文学的革新,我对它看好。